精读是什么意思(精读的重要性和好处)

精读,即逐章逐节、逐字逐句的深入、细致的阅读,目的在于全面、深刻地掌握书中内容,把书中的基本概念、观点、理论学懂弄通,对书中的内容加以进一步的研究和探 索。 精读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有明确的、特定的目的,二是读的速度较泛读慢,甚至要反复读;三是大凡精读都要在书上做些勾划、眉批、边注,或做些读书笔记、卡片、心得体会之类。精读

学生学习教科书是最典型的一种精读。它包括以下几个程序:上课之前先略读一遍,找出问题和难点;上课时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对教材进行反复阅读、勾划,一边记笔记,理解书中的重点、难点;课后要复习上课讲的东西,对关键或生僻的字词、重点段落、精彩章节、公式、定理、推导过程、图表等,还要背会记牢;在此基础上,完成书中规定的作业。

这种掌握教材式的精读,好像把一口饭反复嚼来嚼去,嚼得极细极细,再咽进肚里,因此很容易消化。大部分人在走出学校之后,就是采用做学生学会的精读方法,进行业余自修的。

学生结合所学的教材,为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进行的课外阅读,例如,阅读配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中小学生文库、各科的小丛书、学习辅导材料、与学习关系密切的科普小册子等等,也是一种精读。但这种精读比起学习教科书的精读来, “精”的程度要差一些。

工人、农民为提高自己的劳动技术或其他专业人员因工作所需而阅读专业书籍,是又一种精读。这种精读的目的,常常是为了学以致用,把理论付诸实践,甚至要对书中的观点和理论提出质疑,加以批判性分析。因此,这种精读的具体做法,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的人来说,差别往往很大。

古今学者对精读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宋代朱熹认为,熟读之后应该“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鲁迅少年时代为勉励自己读好书,曾在一张书签上写道:读书要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指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口到,就是指需朗读或背诵时,要读得清楚、响亮;眼到,就是目光专注,看得仔细; 手到,即边读边动手做笔记和摘录;脑到,即善于动脑筋,勤思索,多分析。这显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精读法。

精读常常和下苦功分不开,如明清学者顾炎武,每天所读之书,必抄写一遍;清代学者叶燮每读书之后,把重要片断用小纸条抄录下来,朗读十余遍,然后贴在壁上,每当在室内闲步时,就背诵壁上的纸条,等到熟烂于心之后,才换上新的。久而久之,就取得了“腹笥渐满”的效果。更有甚者,明代学者张溥,凡是要精读的书,都是抄完了再读,读熟了又烧,烧过了再抄,如是反复六七遍,自然牢固地掌握了书中的全部内容。所以他的书房叫做“七录斋”。他就用这种很苦很笨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在当前科技进步的时代,虽不提倡用这种笨办法去精读,但古人下苦功求知识的精神,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