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智的大门——观察是学习的开始
观察对每一个学生来讲,是最常用、最熟悉不过的一种活动。几乎每天我们都会听到和用到。比如,老师经常会问:“你观察到什么?”或表扬某个学生:“你的观察能力真强!”等等。但是,如果有人问:什么叫观察,它是什么样的一 种心理现象,它跟学习有什么关系?估计许多学生会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
要弄明白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首先要从感知觉说起。所谓感知觉,就是指人的感觉和知觉。平时我们常常会把它们放在一起说,从而也就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虽紧密相连却又差别很大的心理过程。这里我们举个例子说一下,大家就会明白了。比如,在我们面前有一个苹果。我们在知道它是一个苹果前, 大致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的心理过程:通过看、 触摸、嗅等,我们接受到红红的、很清香、圆圆的等信息,这是第一阶段;这些信息进入大脑后,大脑对它们进行整理组合,同时把它们和记忆中的信息相对比,最后得出一个“苹果”的结论,这是第二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第一阶段的心理活动我们称之为感觉,它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眼、耳、鼻、口等)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大脑中的反映,是简单的认识;第二阶段的心理活动过程则是知觉,它一般定义为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和外在联系在大脑中的反映,是较复杂的认识过程。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认识苹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过程,我们人为地把它划分成两个阶段是为了帮助解释和区分感觉与知觉。因为任何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是不可分的,所以感觉的发生和知觉的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是同时的,没有纯粹的感觉,也不存在纯粹的知觉。这就是我们平时为什么把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的原因。
人的感知一般有两个特征:直接性和具体性。比如你想知道桃子的味道是否鲜美,只要亲自去尝一口;又如你要体会网上传递和获取信息的快捷,最好自己到网上去遨游一番。这就是感知的直接性。因为我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是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所以对周围世界方方面面的了解就有可能是具体的。比如,在那句脍炙人口的“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唐诗里,诗人对美丽春天来临的感知是那么具体、形象和生动。在他的眼里,春天就是那样一幅栩栩如生、充满生机、情趣盎然的鸟儿、柳树和青天浑然一体的和谐图画。
了解了什么是感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何谓观察,大家留心一下就会发现,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信息向我们涌来,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与我们发生各种联系,但是在这么多的信息中,真正被我们接受并储存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原因主要是,我们在感知外界时,如果是有目的和有意识的话,那么,通过感知器官的信息就容易被接受和记住,相反则会发生熟视无睹的现象。这种在意识支配下,有目的和有计划地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观察。为了更好地帮助理解观察的含义,有这样三点要加以说明:第一,虽然前面讲到观察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但是必须避免把它简单地归结为一种高级的感知。要区分观察和感知有两个办法:首先看感知是不是有计划和有目的;其次看在感知过程中有没有思维积极参与。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一次在戈廷根的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突然从外面冲进两个人,其中一人拿着手枪。他们在会场上相互追逐着,争夺手枪。突然手枪砰的一声响了,然后两人又一起冲出门去。事情发生的时间,只有20秒钟。接着会议主席请所有的与会者写下他们目击的经过。结果在交上去的40篇报告中,只有1篇在主要事实上错误少于20%;14篇有20%~40%的错误;25篇则有40%以上的错误。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半数以上的报告中,有10%或更多的细节是臆造的。在这个例子里,由于报告人都是被动地感知事件的发生,没有计划和意识,更谈不上思维的积极参与,因此也就没有 观察这一心理过程发生,其结果是几乎没有一人能讲清楚整个过程。
从上述这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观察是学习的开始。没有观察,好比人的耳目被堵住了,外界的信息只能吃闭门羹。 一个人的大脑一直得不到外界丰富的信息,那么他的智力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智力得不到发展,学习也就不可能有进步。许多事实告诉我 们,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中不善于观察,他所获得的知识就会是表面的和浮光掠影的,他的精神世界也会变得苍白无力。一些研究发现,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学会认真细致地观察。观察不但是学习的开始,还伴随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在学习中你观察越仔细,学习效果就越好。比如,很多学生在做数学题、物理题,或是写作文的时候,常常会犯审题偏差的毛病。这其实是他对题目的观察还不够仔细的缘故。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中十分强调认真观察。有一次在给学生上课时,他发现有一位学生正埋头紧张地记着笔记。巴甫洛夫马上停止讲课,快速地走到那位学生座位旁,严肃地说道:“你在写什么?亲爱的先生。你打算当速记员、秘书?还是当科学家、生理学家?······应当先学会观察、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在巴甫洛夫实验室的墙上,赫然醒目地刻着“观察、观察、观察”的座右铭。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中学会观察和坚持运用观察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们通过对观察的研究,发现它可以分为以下5对 10种不同的方式:第一对,是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前者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考察了 16 个省的地理面貌,获取到第一手的资料后,写出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种由观察者亲自进行的观察,被称为直接观察利用别人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则是间接观察,比如哈雷为发现“哈雷彗星”,广泛地研究从各处得来的有关彗星的观察记录。第二对,是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前者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后者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比如,上生物课时,老师让学生到生物园中实际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这属于自然观察如果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看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则是实验观察。第三对,是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这两者的区分主要在观察的时间上。比如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它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日子,这就是长期观察。如果让你观察一次日全食的过程,这只需要在预定的较短的时间里进行,因此把它称为定期观察。第四对,是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让你记叙某城市的步行街,这时你就需要对步行街的各个方面进行观察,这叫全面观察。如果让你站在一条马路上观察过往车辆的特征,这相对而言被称为重点观察。第五对,是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在上生物课时,教师有时会让你解剖某种小动物,仔细观察它的内部结构。这种通过对对象的各个特征和组成部分的观察,我们称之为解剖观察所谓对比观察,顾名思义就是把两个或多个大同小异的事物加以比较,进行认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