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是什么意思(注意力的概念和分类)

在平日的上课中,最叫老师伤脑筋的是有些学生思想不集中。其结果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讲了好多遍,他们仍然一问三不知。为什么会出现上课思想不集中这种现象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主要与人的一种心理活动一一注意力有关。那么什么叫注意力呢?先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两个小故事:

在古时候,有两个年轻人跟一位当时的围棋第一高手学下棋。他们两人智力水平相当,围棋基础也相仿。但是两人在学习中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其中一人,每次听课时,总是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另一个人表面上在听讲,其实脑子里一直在注意有没有鸟雀飞过,一听到鸟叫就想拿着弓箭出去射杀,老师讲的棋理一句也没有听进去。最后,前一个学生成了围棋高手,而后者的围棋水平依旧。

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两个人以善弈和善算而著名。有一次,人们请他们来讲解和表演他们的高超技艺。正当表演进行的时候,路边有一个人吹着笙箫经过,天空中飞过一大群鸟,那个善弈者平日里喜欢吹笙,一听到这么好听的音乐,心一下子被吸引了过去,以至于有人问一个简单的棋理,他竟然支吾了半天。另一个善算者平时最爱打猎,一看到飞来这么多的鸟心里痒痒的,一个小孩问三五得几,他竟然一下子反应不过来。

这两则小故事讲的就是注意力的问题。第一个故事中的学生为什么学不好下棋,是因为他虽然在听老师讲棋理,心里却老警觉着有没有鸟飞过,根本没有注意听讲;第二个故事中的两个人的出洋相,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心在一段时间里选择了注意其他事物的缘故。因此,注意就是意识的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我们常常看到这种例子:一个熟睡的母亲,只要身边的孩子一有动静,就会立刻从睡梦中惊醒,去关注自己的小宝贝。这就是意识警觉性的存在。如果没有警觉性,人们就不可能随时注意到各种新的情况的出现。因此,警觉性是注意实质的一个方面。另外,我们还有这种亲身体会:在马路上等人,你会对匆匆过往的人流熟视无睹,如果有人问刚才走过的那个陌生人穿什么衣服,你十之八九回答不上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注意有选择性。一个人会接受哪些信息,又对哪些信息不予理睬,这是以意识的选择性为转移的。注意的警觉性和选择性虽然是注意的两个方面,但是它们又好似一对李生兄弟在注意发生时,首先是有警觉性,然后在它的基础上产生选择性;同时,注意警觉性的作用,必须在选择性的指引下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再以等人的例子来说吧,因为我们的心放在要等的人身上,意识的警觉性迫使我们在注意时对过往行人的信息是有选择的;同时,正是选择性,才使我们的注意始终保持警觉,一看见要等的人就能远远地认出来。明白了注意的概念后,接下来我们再介绍一下注意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以及注意的种类有哪些。注意力的概念和分类

首先,我们来谈谈注意的过程。心理学家们一般把注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指向、集中和转移。指向是注意的开始,它是说人们的思想活动在每一瞬间,总是朝向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事物。比如,上课时你专心致志时,你的思想朝向老师讲课的内容,而不会注意教室外发生的事情。这正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苟子说的:“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集中是注意的深化。在这个阶段,我们时常会出现对注意对象以外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有时甚至还会闹“头电线杆之类的笑话呢!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参加过一支部队,在一次行军途中他全神贯注地思考一个问题,人不知不觉地停了下来,等他回过神来时,这才发觉自己已经掉队好几个小时。

转移是注意的结束。它是指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因为我们知道,只要人活着,有意识、有思想在活动,那么,他总是会在注意着什么。比如下课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自然就从上课的内容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正因为有注意的转移,才使我们能不断地接受新的信息。

其次,我们再谈谈注意的种类。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其中有意注意又可分为意志注意和非意志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目的、不需要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例如,你走在马路上,忽然见到橱窗里陈列着一件很漂亮的工艺品,这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细细地观赏它。再比如,有的课本来很枯燥乏味,但是新来的老师语言生动活泼,还运用了许多新奇夺目的教具,一下子把学生给吸引住了。这些都是无意注意的表现。无意注意对学习有利也有弊。我们有许多的知识是通过无意注意获得的。例如学生在看电影时,他有意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然而无意中也获得了一些电影中所传达的做人的道理。当然,无意注意也会产生分心。教师最怕的是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常常被教室外的一些干扰吸引过去。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应尽可能地运用无意注意的好的一面,避免它不好的一面。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正好相反,它是一种有自觉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在学习中有目的和有计划地阅读某些书籍,从中获取知识,这就是有意注意。如果阅读的书籍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你在阅读时就会很轻松,不需要用意志来克服厌倦的心理;但是,如果这是一本深奥难懂的书时,你就不得不借助意志的帮忙来避免打瞌睡了。前者我们称之为非意志注意,后者则是意志注意。意志注意比非意志注意更容易使人在学习中疲劳。因此,在学习中,我们为了提高注意力和学习效果,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得学习生动有趣,这样就可能多使用非意志注意;其次,加强意志锻炼,提高与枯燥乏味作斗争的能力。

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