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的品质特征有哪些(注意的基本特点和影响因素)

老师给学生看一幅画,让大家说说画中到底是什么。有的学生说这是两个面对面的人像,也有的学生说这明明是一个花瓶嘛!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其实,他们说的都没有错!这幅图叫“双关图”,顾名思义就是你既可以看到人像,也可以发现花瓶。这到底是什么缘故造成的呢?原来是人的某种注意的品质在捣鬼。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注意的一些基本品质。注意的品质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就是指注意能顾及的范围。具体讲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1830 年,有一个叫汉密尔顿的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地上撒了一把石子,然后让一些人看一眼马上说出有几颗。他发现当石子不多于6时,人们能很快说出它们的数量。接着他把石子分成一堆一堆,奇怪的是当石子堆不多于6堆时,人们也能一下子说出有几堆。汉密尔顿明白了,人的注意是有一定限度的。无论看多少东西,只要它们不超出6个单元,那么人们是能一下子注意到的,但如果超出了,超出的部分人们就注意不到了。心理学家后来又做了大量的研究,进一步得出这样一些结论:成人一般能注意到 8~9个黑色圆点,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3~4 个几何图形。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比如,在阅读中,有的人阅读速度很快能“一目十行”,而有的人却要“十目一行”。所以,我们在平时应扩大注意的范围,提高学习的效率。

注意的第二个品质是紧张性。它是注意的强度特征。当一个人在紧张注意的情况下,他会高度沉浸于注意的对象,而忽视周围发生的事情。牛顿有一次在做实验时,仆人把早饭送到了他身边。他一边做实验,一边吃早饭。等到做完实验下楼后,他竟然不知道已经用过了早餐,还一个劲地喊开饭。注意的紧张性在学习中有一定的意义。一个学生有了注意的紧张性,他就能把注意专注于当前的学习任务上,避免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少年大学生黄茂芳在学习时总是专心致志,经常因此而忘了吃饭和睡觉。引起一个人高度紧张的注意,与他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有关,而厌倦、疲劳则会大大削弱注意的紧张性。例如,在上课时,一个学生由于前一晚上失眠,虽然他很想集中注意力,但是疲劳使得他总是听不进老师讲课的内容。因此,要想保持注意的紧张性,你必须调节好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让自已拥有充沛的体力和精神。

注意的第三个品质是稳定性。一个人的注意能在较长时间内不断地集中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上,这就叫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这一品质通常与主客观因素有关。例如,教师上课的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又很想学,这时他就能主动积极地听课和发言,这样就出现稳定的注意;反之,如果教师上课内容贫乏,教学形式单调,再加上学生不想学,那么他一定会坐立不安、左顾右盼。在注意的稳定性上,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有的学生不论在什么环境下,只要他想读书,他就能沉浸进去,有“闹中求静”的本领;而有的学生只有在安静的环境里才能静下心来,稍有一点动静就可能读不进书了。

第四,我们来讲讲注意的分配。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以不同程度的注意,去留心两个以上的客体或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简单的如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有的妇女一边和人说话、一边能自如地编结毛线;复杂的如“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本领,我们固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应该一心一意,是如果能有效地运用注意的分配,做到“一心可以二用”的话,那么就能用较少的精力完成较多的学习活动,学习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

最后,我们来谈谈注意的主动性。有段时间,人们担心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人类会被自己制造的机器所取代,时间有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是科学家告诉大家,人与机器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意识,即他能主动地去探索外部的世界。而这一点首先表现在人的注意的主动性,即人善于从当时不需要的客体或活动转移到需要的客体或活动上。例如,上课铃响后,学生们就能把注意从课间的各种活动上转移到上课的内容上。当然注意的这种品质有个体的差异,比如有的人能够把注意快速地从一件事上转移到另一件事上,而有的人则相对差一些。在这方面表现最好的当数优秀的飞行员。一个优秀的飞行员能在起飞和落航的5~6分钟内,注意的主动转移高达 200 次,如果他的这种注意的主动性差一点,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