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和阶段(记忆的概念和三个基本过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一句许多人都熟知的老话。意思是,你只要把三百首唐诗背得滚瓜烂熟,即使不会作诗,也能脱口而出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这话涉及到今天我们要谈的一个话题:记忆。所谓记忆,顾名思义就是“记”和“忆”。“记”记住,识记并保持学习的知识;“忆”回忆,对保持在大脑中的知识进行再认和再生。记忆的概念和三个基本过程

心理学把整个记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识记、保持和重现。识记,就是把事物的形象或意义铭刻在头脑里。它与我们听课、读书、朗诵等学习活动同步发生并融为一体。识记可以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平常我们看了一场电影,记住了某些情节;新认识一个人,记住了他大致的音容笑貌等。这些识记能够自然地发生,这就叫无意识记。它是我们平时用得最多最自然的一种识记方式。知道了什么是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想必也就明白了。我们每天背英文单词、背课文、背数学公式等都属于有意识记。有意识记又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两种。机械识记又称为强记,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死记硬背。背电话号码、背历史年代、背数理化公式等都得依靠这种识记方式。所背的信息之间没有一点联系,用这种方式识记,人很容易疲劳,所以一般我们都不喜欢它。有一些聪明的学生在背这些抽象、毫无关联的知识时,有意识地给它们建立一些人为的联系,帮助识记与机械识记相反的另一种有意识记是理解识记。比如,在背数学定理和定义时,教师常常提醒学生要理解它们。理解识记的一个前提,就是识记的内容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样你就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些信息。在学习中,因为知识与知识间总会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使用理解识记将能提高学习效率。

保持是识记的延续。它是把识记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到大脑中的过程。我们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大脑:嘿,真没用!记一点东西要费老半天,有时还记不住。其实,是你不了解人的大脑。它的记忆能力可厉害了,据说是一般计算机的 100万倍。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有上面的抱怨呢?这不是大脑的记忆容量有问题,主要是遗忘这一心理现象在作怪。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保持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发生一些变化。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保持的量的变化和质的变化。前者是识记住的东西会随岁月的流逝而内容减少。比如,有的学生会说:小时候背的好多诗歌,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后者则是指记住的东西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内容悄悄地开始走样了,有时甚至会面目全非。有一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说明这点。他让一批学生画一只猫头鹰。先让第一个学生看一张猫头鹰的图片,然后默画出来,接着叫后一个学生看过前一个学生画的图片后再默画一张这样依次画下去,等轮到第 18 个学生画完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那只猫头鹰竟变成了一只猫。像这种事情,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只是没有这么夸张罢了。

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信息的重现。它分成两种形式:再认和再生。再认是当识记并保持的东西出现在你眼前时,你能把它重新认识出来。比如,在马路上遇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你一下子认了出来;又比如,考试时做的选择题和判断题,也是一种再认。再生,则相对显得复杂一些。它是指识记并保持的东西不出现在你眼前,你要在脑中把它显现出来。最典型的再生例子,就是背课文或做考试中的填充题和问答题。我平时说的“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也是重现。唐代诗人崔护写的诗篇“去年三月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便是一个很好的再认和再生的例子。诗中的“此门”“桃花”是诗人的再认,而“人面桃花相映红”则是诗人对过去美好记忆的再生。

无论再认还是再生,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它们的效果;第一,再认和再生材料的数量。回忆量越大,重现的准确率就越低。第二,再认和再生材料的特点。要重现的材料与你脑中保持的信息越接近,重现的正确程度越高,反之则错误越多。第三,间隔的时间。识记与重现的时间间隔越短,回忆就越容易发生;如果时间太长那么回忆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记忆按照保持的时间长短,还可以分成三种记忆系统:第一种叫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最短的一种记忆。一般一个信息进入人脑后,会在神经系统相应的部位保留一个极短的时间,大约0.25~4秒,然后才消失。第二种是短时记忆,它比瞬时记忆稍微长一点,大约在1分钟以内。瞬时记忆中特别予以注意的信息,可以转入短时记忆。第三种称为长时记忆它是短时记忆经过一定量的复述后转换而成的。其保持的时间可以在 1分钟以上,有的可长达几日、几月或几年,甚至是一辈子。

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