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目不忘是记忆的什么品质(记忆的品质包括哪四个方面)

看过获奥斯卡奖的影片《雨人》的学生,一定会为男主人公的出色演技所折服。但是,大家有没有对“雨人”天才般惊人的记忆力产生注意呢?“雨人”是一个天生弱智的人,可是他却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无论什么东西,只要让他看上一眼,哪怕是一瞥,他都能记住。有一次他和哥哥在一家饭店吃饭,一个侍者不小心把一盒火柴打翻在地,“雨人”朝它看了一眼,等那个侍者把火柴收拾好后,他冷不丁地报出了火柴盒里的火柴数,他哥哥好奇地一根一根地数了一下,竟然分毫不差。哥哥发现“雨人”有如此奇特的记忆力,就把他带到赌场,依靠他的记忆力,他们赢了好多钱。这种“过目不忘”的本事,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记忆的品质。与“雨人”这种超群的记忆能力相比,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则属于“边记边忘”型,向他交代一件事,或让他记个电话号码等诸如此类的小事情,他都会前讲后忘记,弄得别人哭笑不得。这种记忆水平的天壤之别,在于他们的记忆品质有很大的差异。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品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它们分别是: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备用性。它们是衡量人们记忆好坏以及培养良好记忆的标准。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记忆的速度,比如,同样背诵一篇课文,一个学生只要背上两三遍就能熟记在心,另一个学生则要花上前一个学生两三倍的时间,才刚刚能疙疙瘩瘩地背诵。这两个人在记忆速度上的差别,就反映了记忆的敏捷性品质。为什么人的记忆会存在这样的差异呢?这主要跟人的神经系统有关系。人在记忆的时候,最初的信息进入人脑后,首先形成的是暂时的神经联系,如果一个人暂时的神经联系快,那么他的记忆的敏捷性就高;反之,则表现为记忆的迟钝。一般说来,记忆的敏捷性对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它能使你快速地掌握许多知识。东汉时期有位著名思想家叫王充,小时候家贫如洗,无钱买书,但他又很爱学习,于是经常光顾城里各种大大小小的书店,从早到晚在那里阅读各种书籍。他的记忆力特别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因此,就靠着他这么日积月累,终于成为一代学者。像王充那样天生有敏捷的记忆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不可能达到这么快的记忆水平的。有些人的这一品质可能还在众人之下呢!但是,如果你的记忆不够敏捷的话也不要灰心丧气,通过一定的勤练,它的水平是可以得到提高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代大文人章学诚的治学故事。章学诚天生记忆迟钝,年轻时读书一无所成,但是他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学习更刻苦,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来记忆知识,终于使他的记忆速度得到很大提高。

记忆的第二个品质,指识记的内容能够保持的时间,我们称之为记忆的持久性。能够把学会的知识长期地保留在头脑中,终生不忘,这是它的良好表现。比如,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青年时代就能滚瓜烂熟地把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100位数背诵出来;经过几十年后,已是高龄的他竟然还能几乎不差地把圆周率背到100多位。虽然我们大多数人的记忆不可能达到这么长的持久性,但只要你能经常地使用这些知识,那么,它们将牢固地保持在你的头脑里。记忆持久性的好坏,与前一品质一样也和人的神经系统有关。当信息进入人脑后神经联系形成得越牢固,记忆维持的时间也就越长,相反则会变得短暂。对学习来讲,记忆的持久往往能使我们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加强记忆持久性的训练。

第三,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确性,顾名思义就是你所记住的是不是你要记的东西,也就是你在回想或应用知识时,是不是既没有歪曲,也没有减少或添加什么其他的东西,而是忠实地再认和再生那些知识。曾有一个不爱学习的人,老师叫他背《三字经》,他“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背了老半天才完成。等到到老师那里背诵时,他一张口把《三字经》中的“苟不教性乃迁”背成了“狗不叫伸腰”,搞得哄堂大笑。这则笑话中的学生就属于记忆准确性相当差的那一类。当然,在这个品质上,也有出类拔萃的人。例如,1957 年举行背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比赛,当时,一位英国人能背到小数点后5050位;1978 年比赛时加拿大一位17岁的少年背到了8750位;到了1980年,日本一家公司的一位职员竟然把这个记录改写为小数点后 20000 位。可见,人的记忆的准确性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在培养这一品质时,关键的一点是,你必须认真求实,一是一、二是二地去记忆,千万不能凭主观意愿自我添加和更改;在回忆时,千万不要因记不清楚而说“可能是这样”或“大约如此”等,带有主观猜测的成分。记忆的这一品质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记得快、记得牢,但总是记错,那又有什么用呢?

记忆的第四个品质是记忆的备用性。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知识,也就是在需要时能及时地从记忆的仓库中提取当时必要的东西,这就是记忆的备用性。一个人记忆备用性水平的高低,同他的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当我们在使用某一些神经的时候,它们就会兴奋起来;相反,如果暂时不用它们,就会被抑制。当我们在提取想要的信息时,相关的大脑神经被激活而兴奋,这种从抑制转到兴奋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同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花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如果他的这一转化比较灵活那么所花的时间就少,记忆的备用性就高;相反,我们可以说这个人记忆的备用性低。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人记什么东西都能记住,但想起来很慢,他为此特别苦恼。这个人记忆的东西特别多,他的生活可就麻烦了,因为有很多时候,等他把想要的东西想起来时,可能整个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记忆的备用性在学习中的作用很大。在考试中,如果你有良好的记忆备用性的话,那么考试就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因此,在平时,我们要经常对我们大脑中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类,这样等到用时,你会发现“提取”效率很高,不会出现“翻箱倒柜”的情形了。

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