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维力(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孔子在两千年前回答他的学生关于学习和思维的关系时说过这么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按今天的意思是说:作为一 个学生,如果光通过多问、多见、多识、多听等获得感性知识,而不经过思维加以分析整理、引申归纳、对比推论,提高到理性知识的话,你的学习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相反,如果只会枯坐在斗室里冥思苦想而不去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那么就算你思考得再勤,也是徒然。孔子的这番话把学习和思维的关系讲得相当透彻。

继孔子之后,又有大批的思想家、学者对思维和学习做了大量的探讨。孟子提出:学习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积极思维了,才能获得知识;否则,学习就好比过眼烟云,得不到多少知识。他还主张:在学习中,要多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就会思考,有了思考学习才可能进步;相反,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学习也就不可能有效果。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自己学习的切身体会,对思维作了更深一步的论述:作为一个学习者,必须学会反复推究所学的知识;假如早上对问题思考不出答案,那么晚上接着思考,晚上思考不出,就明天思考,直到有了结果为止。他还说: 读书人在学习的时候,特别是在觉得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或觉得所要学的东西仿佛没有味道可以再咀嚼的时候,你必须提醒自己好好地对它们进行思考。这样你会发现忽然间冒出许多问题,等到了这个时候,你的学习又进了一大步。

从这些伟人们的治学言论中,我们不难发现思维对学习的重要。那么什么是思维呢?这里我们就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要明白思维的性质,主要理解这样几个问题。思维力

首先,要了解思维的特点。

心理学家对思维下了这样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规律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而概括认识与间接认识便是思维的两个特点。平时,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些生活常识:夜晚月亮周围出现光带, 预示着第二天可能要起风;如果发现柱脚的石墩发生潮湿,那么也许不久将要下雨。这就是所谓的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自然规律。它们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是因为人们在多次看见月亮有光带、石墩变潮之后不久,天就开始刮风和下雨。于是,在许多事实的基础上,人们得到了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这就是认识的概括过程。古代思想家墨子对认识的概括性作了如此的描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它们的出现都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正是这种因缘,使得我们能够从有限的世界里推断出无限的世界。在学习中,我们的许多知识不正是通过它而获得的吗?例如,各门科学中的规律、公式、法则、规则、原理和定理等等,只有通过概括才能认识。

明白了概括性,我们再来看看认识的间接性。

世上的事物是不可能都通过直接认识来了解的。比如,你要知道一个人是喜欢你还是不喜欢你,惟有通过观察他对你的一举一动来作间接的推断,不可能钻到他的脑子里去看个明白。再比如,大家读过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眠》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 声,花落知多少?”在这首诗中,作者一觉醒来,人还懒洋洋地躺在床上,听见外面的鸣叫声,就知道有很多鸟儿正栖息枝头;根据昨夜隐约的风雨声,他推断春花一定飘落了许多。诗人醒来后,未曾出屋,就已经知道这么多屋外发生的 事,这全归功于认识的间接性。试想,让一个根本不知道“鸟”与“鸣”、“风雨”和“花落”之间那种必然联系的人重复同样的过程,他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吗?可见,正因为有了认识的间接性,我们才能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未知著、 告往知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概括认识和间接认识是思维的两个方面,它们密切联系,互为条件。例如,你要做出概括认识,就必须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而大量的事实中又有一大部分是来自于间接认识的。可以这么说,概括认识是建立在间接认识基础上的; 同样,要得出间接认识,你必须会概括认识。对间接得出的知识加以概括,这样你才能形成完整的思维活动。

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