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是如何产生的(学习动机的6个规律)

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天论》中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意思是说,大自然的变化和发展有恒常不变的规律,它绝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有道才显示出来,也绝不会由于桀的暴虐无道而趋于消亡。顺应大自然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办事,就能逢凶化吉,获得成功;反之,则会遭受失败。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规律是客观存在 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动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为了让动机更有利于学习,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人的动机活动到底有哪些规律? 学习动机活动的规律主要有以下这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由外在条件激发而来。

研究发现,学习动机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一定的外在条件激发而来;离开了外在条件的激发,学习动机也就不存在了。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外在条件可以吸引、激励我们的学习。 如父母或老师的表扬,同龄人的羡慕,优等生的称号等等。什么是我们最渴望得到的,什么就是我们行动的最大力量源泉。多给自己一些奖励,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但是,这种由外在条件激发而来的学习动机(外在动机),“内驱力”很小,维持时间不长,一旦这种外在条件对我们失去吸引,当然也就不能激发有效的动机了。比如,有个小女孩很喜欢长毛绒玩具,所以家长以取得好成绩就买可爱的长毛绒玩具来激励她好好学习。这种激励促使她刻苦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家中长毛绒玩具的日益增多,它们对她的吸引力日趋减弱,可以想象,由此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就一点点地消失了。

2、学习动机由内在因素转化而来。

如同外在条件一样,离开了内在因素的转化,学习动机也不复存在。那么,内在因素包括哪些呢?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学得最好的科目,一般来讲都是自己最感兴趣的科目。我们渴望超越他人,是因为自己的好胜心强。我们努力学习,是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祖国的培养。

兴趣、情感、愿望、需要、理想、三心(自尊 心、自信心、好胜心)、三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等,在一定情况下,都可能成为我们积极、刻苦学习的动力。这种由内在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内在动机),“内驱力”较大,维持时间也较长。因此,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正确、良好的心理因素,并使它们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动机,以此来提高学习效果。

3、学习的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之间可以相互交替、转化。

学习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的形成各不相同,但在每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它们往往是统一在一起的。小女孩凌逸每星期都要到音乐附中去学琴,刚开始时她很反感,对此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只是在她妈妈的强制下,迫于无奈。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慢慢地喜欢起弹琴了,每次上课都不错过,即使是下大雨或是生病。至今她已坚持了5年,琴也越弹越好。在这个过程中,凌逸的行为是由“妈妈的要求”这样一个外在动机起作用,转至由自身兴趣为内在动机而起作用,弹琴也就从苦事变为乐事。由此可见,两种动机是可以相互交替、 转化的。

4、短暂的学习动机与长远的学习动机能够相互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多种多样。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我们可以把学习动机划分为短暂学习动机与长远学习动机。所谓短暂的学习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学习动机。所谓长远的学习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学习动机。

王强已经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由于贪玩,一点儿也不把学习放在心上,结果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倒数第四。王强大吃一惊,要知道他本来在班里学习还是不错的。他怀着内疚和不安在学校操场上独自一人转了一圈又一圈,徘徊良久,最后在心里暗下决心:我一定得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为此,他在假期里就开始有计划地复习拉下的功课。整个假期王强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尽管很苦,但一个假期结束后,他因贪玩而拉下的功课基本上补了回来。 新学期开始后,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并为自己定下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期末考试要进入前十名。他如愿以偿了,二年级结束时,他考了全班第五名的好成绩。

王强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考上大学,这是一个推动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的长远目标。在高二下学期为自己确定的期末考试成绩要进入前十名的目标,就是一个近期目标。近期目标通常比较小,也易实现。比如,用一节课的时间背一段英语课文,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6道数学题等,这些都是近期目标。由长远目标、近期目标所激发的长远动机、短暂动机,都能使我们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不断努力,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5、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例关系。

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的强度越高,则学习效率也越高;反之,学习动机的强度越低,则学习的效率也越低。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 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都对学习不利;只有最佳水平(既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动机,才适合于各种复杂的学习。拿考试来讲,我们都有这种体会:过于紧张或过于放松都不利于自己水平的正常发挥。

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