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对学生的重要吗?(兴趣的定义与分类)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如若对某一科目很感兴趣,他就会想方设法去学习,而且一定会学得很好;反过来,对毫无兴趣的科目,他就会逃避,即使是硬着头皮去学习,也一定学不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 《物种起源》,向世界说明了物种与人类起源的真相,是生物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那么,他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他是如何走 进科学殿堂的大门的呢?

达尔文年幼时就对自然界显露出强烈的好奇。中学阶段,这种好奇心越发有增无减,发展为一种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对各种问题寻根问底,特别热心于搜集各种动植物标本,常常因此而影响了对别的功课的学习。中学校长曾当众训斥他,可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达尔文仍然坚持采集生物标本。而后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和剑桥大学学习神学期间,他依然把时间和精力用在阅读自然学科书籍和野外采集标本方面。对此,他曾诚挚地对父亲说:“爸爸,我对探索自然界有一种由衷的兴趣。”

从这段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达尔文在生物学领域中的重大建树,与他对自然生物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对大自然感兴趣,他才会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活动,创立出伟大的学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兴趣呢?兴趣

兴趣就是伴随着积极情感的认识倾向。通俗点讲,好比我们和朋友有目的地去买东西,事先想好了买什么和选购的标准。可是,有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买与最初想买的一点儿都不一样的东西。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能会说:“我也不清楚,一看到那物品就喜欢,喜欢了当然也就买它了。”其实,这就是兴趣所起的作用。

对于学生们来讲,带着兴趣去学习,可以使之全身心投入,精力集中,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兴趣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还将成为创造性学习的动力源泉。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几个中学生的事迹:

《北京科技报》上一篇题为《法契纳圆盘——一个难解之谜》的文章引起了北京五中两个高一女生的兴趣。文章说在白纸上用黑色画上若干的同心圆,然后将这张纸转动起来,就会呈现出别的色彩。她们俩按报上的标准图像画好了一张圆盘,把它放在转台上旋转,但结果大失所望,没有出现任何颜色。她们向报社询问,回答是:“没做过实验,无可奉告。”但她俩并未就此放弃,在老师的支持下,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开始了科学实验,连节假日都不休息。经过4个月几百次实验和分析,初步摸索到规律。她们的论文在北京青少年科学讨论会上宣读并获了奖。

一位曾获得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的学生, 在一次展览会上对电镀发生了兴趣,想亲手试一试。电镀工艺流程复杂,中学课本知识不够用,他就发愤攻读电子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 现代电镀等多种专业书,并办起了家庭实验室。从高一到高三,他做了大量实验,终于完成了铜、锌、钠三种金属电镀,质量达到国内高标准。他写的论文也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到此,对什么是兴趣,相信大家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有没有想过兴趣是怎样发生、发 展的?一般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呢?兴趣的发生大致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这样三个阶段。 有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经 常会被新鲜的事物和奇异的现象所吸引,对它们产生直接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可能来得快,去得也快。例如,有一个中学教师说过,初一的学生对中学新设的课程好奇,对中学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感到新鲜,于是各项活动都想参加。但是,他们通常都是今天喜欢这个活动,明天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项活动上去。

乐趣,是在感到有趣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兴趣过程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候我们会对感兴趣的事物有进一步的认识,会期望了解得更多,这时的兴趣就有了持久性、专一性、坚持性等特点。

而当我们的兴趣和我们的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结合起来的时候,乐趣就发展成志趣。这是兴趣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就是因为较早确立志趣,才会在某一科学领域有所作为。由衷地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就对学习科学感兴趣,努力、努力、再努力,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就在你们自己的手中,美好的明天在向你们招手!

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