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敏与否在于一念之间
曾有一个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题目为“你长大后想做的职业”的问卷调查。一些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也不知道我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因为我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常常称呼我笨蛋。”从中可以看出大人对孩子的否定结论给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孩子也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他们幼小的心灵是脆弱的。孩子的信心源自那些鼓励的话语,孩子的自卑源自那些粗暴的呵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的。在每一个错误中,孩子都会有所发现,学到新的知识。轻易对自己孩子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无用”、“废物”、“笨蛋”、“坏蛋”等,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他们会把自已看成是社会的“另类”,因此他们的内心世界会变得一片漆黑,和周围的事物都不能融洽相处。
一天晚上,小明发现有一道应用题不会做,就向爸爸请教。也许是小明根本就没有吃透这道题所用到的知识点,也可能是他一时没有转过弯来,所以一直到睡觉的时间,他也没弄懂这道题。这下可把爸爸气坏了,他生气地骂小明:“你真是个大笨蛋!不明白,明天找老师去吧!”小明感觉备受打击,情绪非常低落。
“妈妈,你说我笨吗?”睡觉前,小明问妈妈。
“小明当然不是笨孩子,妈妈一向对你有信心,没解开题不要紧,仔细复习一下知识点,认真找一找规律,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它。不信明天你试试看!”妈妈鼓励小明。
小明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放学回家,孩子悄悄告诉妈妈,他自己把那道题解开了。说话的时候,他一脸的骄傲。
其实小明并不笨,他解不开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掌握好知识点,没有摸清规律,对孩子深有了解的妈妈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一要点,给孩子提出了恰当的指导。相信小明最后解题成功与此不无关系,这种暗地里给孩子指导,帮助他闯过难关的做法很好。一方面帮助了孩子:另一方面也让孩子觉得,困难是自己独立克服的。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自信心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和巩固。所以,当孩子遇到难题时,我们不妨也这样帮一帮孩子。
父母如果常常将“你是笨蛋”诸如此类的话挂在嘴边,不仅仅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和信心,也潜移默化地决定了他们今后做事的方式。现在还是有很多家长一上来就对孩子破口大骂:“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笨蛋!”你要知道这是一种负面暗示,孩子一旦接受了这种带有消极色彩的暗示,就真的会认为自己不聪明,真的很笨,这给正在智能发育阶段的孩子制造了一个无形的阻碍,最后真的把他们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笨孩子”。举例来说,有些孩子对自己房间的内务整理得不好,家长就会这样说孩子:“你真是头懒猪。“还有一些孩子接受和领悟知识的能力相对较慢,老师就会斥责孩子:“你真是笨得无可救药了。”这些在大人看来是不经意的话,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造成了很深的伤害。而且,在社交活动中往往表现出人以群分的一面,假如你对孩子做出了负面的评论和定义,孩子就会将自己归类为坏孩子那一类里,久而久之他就和那些真的坏孩子待在了一起,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谁都有缺点和不良的行为习惯,父母千万不能将注意力放在这些上面,动辄就对孩子做出负面的评价,这样的做法有失妥当,相反,父母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要多鼓励孩子、多帮助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望。例如,孩子惹了麻烦,聪明的父母就会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好孩子,那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呢?”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聪明的父母就会这样教育孩子:“其实你很聪明,但这次成绩为什么不理想呢?一定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让我们来找找出错的环节,我们一定会赶上去的。”
如果父母观察孩子的角度全面些,将孩子的优点放大,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鼓励他们,用正能量的语言去刺激他们,鼓励他们继续自己这样的表现,那么,“笨孩子”久而久之也就悄然跻身到“聪明孩子”的行列里,最后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