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孩子好心下的错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妈妈下班回家,感觉很累。孩子看到妈妈很累,急匆匆地去搬椅子,但不小心把东西打碎了,弄得一地狼藉。这时候妈妈该怎么办?睡觉前,孩子兴致勃勃地端了一盆水,准备给妈妈洗脚。可是一不小心,被板凳绊了一脚,满满一盆水泼了一地,地毯也被弄湿了。这时候,妈妈应该怎么表现?还有,有一个小朋友摔倒在路边,孩子过去扶这个小朋友,但因为泥坑里的水把新衣服弄脏了,这个时候,妈妈又要如何表现呢?
性急的妈妈遇到这种情况,总是板着面孔不问青红皂白,指责孩子,一个劲地吼:“你能做什么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孩子往往显得很委屈。
家长误解了孩子的好心,孩子因为不小心才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孩子的生活经验毕竟太少,也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身体协调性尚未完全成形,往往就会造成上述的一些情况。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该怎么办呢?首先应该充分肯定,称赞孩子的做法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再遇到类似情况时,还能去关怀别人,帮助别人。其次要对孩子讲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在第一个事例中,妈妈可以这样做,她告诉孩子绕过鱼缸搬椅子就会没事了。在第三个例子中可以告诉孩子看好前面的路,就不会踩进水坑里了,或者我们还可以采取一种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告诉孩子年龄还小,有些事情是他现在还不能完成的。
年轻的父母们,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不能简单粗暴地去责备好心做错事的孩子,因为这时孩子是多么需要理解呀!
周末,小虎家里来了好几个客人,小虎别提多高兴了。看着爸爸妈妈陪着客人聊天,小虎想找点事情干。“干什么呢?让我想想,给客人们切个大西瓜吃吧。”
小虎走到厨房,把一个大西瓜放在案板上开始切了。谁知,圆圓的大西瓜很不听话,小虎刚切了两下,西瓜就从案板上滚了下来。“啪啦”一声,西瓜掉在地下摔烂了,西瓜瓤也撒了一地。
爸爸妈妈和客人都跑到厨房,开始收拾地上的西瓜瓤。而小虎吓得站在墙角,不敢说话,生怕爸爸妈妈会大骂自己一顿。
谁知,爸爸收拾完西瓜瓤后,又拿出了一个大西瓜,说:“我们家小虎会招待客人了,真棒!现在爸爸教你怎么切西瓜,你一定会是一个称职的小主人。来吧。”
爸爸拿着西瓜做了些比画,假装在琢磨:“哦,是不是应该这样切呢?”
接着他又把西瓜和刀摆好位置让小虎自己拿住:“来,你试试这样切行不行?”
在爸爸的指导下,小虎终于切好了西瓜。他兴奋地把切好的西瓜端给了客人,受到了客人们的赞美。小虎掩饰不住喜悦,对爸爸说:“爸爸,客人们说我切得真好,以后咱们家切西瓜的任务就交给我好了!”
好心做错事,在孩子身上并非鲜见。通常来说,对于那些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出于好心做了错事。好心做错事,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因为方法不当常常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家长不能给予孩子理解,那么,他们会因此产生深深的自责,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做好事的心气。因此,一旦发现孩子好心做错了事,一般情况下,家长不要批评,而要给予孩子热情的安慰和鼓励。同时,也应该在对孩子分析情况的时候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孩子才不会丧失继续做好事的信心,才能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做成好事。
不管是谁,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慢慢走向成功的。做错事不见得是坏事,因为你能从这些失败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孩子的每一个积极的善意都值得家长去夸奖和赞美,即使他在好的动机下做了错事。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过分注重孩子做事的结果只能打击和伤害孩子向往美好的自信和愿望。这自然有悖于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