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孤独,寻找知心朋友
个体素质是由社会性、人格两大核心部分组成的,个体素质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衍生,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离不开孩子社会化的发展。儿童自我发展和认知社会最关键的因素非友谊莫属,友谊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往往通过友谊摆脱、战胜孤独的困扰。
心理学界的专家认为,经常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小孩有着惊人的潜能。这类小孩往往依靠着友谊应对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孩子的社会适应性也因友谊而逐步提高,所以说孩子可以通过和小伙伴玩耍的方式摆脱孤独的侵袭。据相关调查发现,小孩拥有良好的友谊,自我概念程度是那些没有密友的儿童所无法企及的:具有良好友谊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强于同龄人,儿童的孤独和焦虑往往通过友谊被治愈。谁的童年都不能缺少知心朋友。有了知心朋友他们就找到倾诉的对象,就会用这种方式将烦闷的情绪排泄。这种行为就像是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一样,帮助彼此解决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孤独、烦闷也因这种方式而摆脱。
孤独的孩子往往有着很强烈的自闭倾向,他们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来往,缺少同伴和同伴之间的友谊。但这不说明他们不渴望同伴和友谊,其实,孤独的孩子对同伴和友谊的渴望和憧憬是极其高的,甚至远过于其他正常的孩子,只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让他们独自去寻找自己的同伴和友谊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第一,孤独的孩子没有交往的动机,不了解交友的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要交友,或者说他认为不需要交友就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要,交友的结果从来没有给过孩子强化作用,孩子从来没有在交友中获得愉快体验。
第二,孤独的孩子往往缺少社会认知能力,他们不够了解社会的交友规则,尽管这个规则远比成人世界简单纯洁得多。
第三,孤独的孩子对“我”和“别人”的关系混淆不清。孩子不能够摆脱自我中心,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想当然地认为世界就是“我”。
第四,孤独的孩子很难自如地运用交往工具—语言进行沟通。
第五,孤独的孩子情绪往往易冲动、多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做出必要的自我调节。
江乐是一个性格孤僻的四年级学生,经常独来独往,几乎没有朋友,每天都是独自回家。有时与他顺路的同学想和他接近,但看他冷漠的表情,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他不像同龄的孩子喜欢扎堆儿嬉戏玩耍,同学给他起的绰号叫“独行侠”。
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也摸不准他心里到底怎么想,有时便鼓励他下楼去跟伙伴们玩耍,可他却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跟同龄的孩子在一起没意思,还不如一个人安静地待着。他有时会被窗外的风景深深吸引,认为蓝天白云、叽叽喳喳的小鸟、随风舞动的树枝都别有情趣。他经常陷入沉思,没有表情,一坐就是很长时间。
12岁的豆豆,曾经是个孤独忧郁的孩子,现在变得活泼可爱、无忧无虑,她给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
豆豆第一次感觉到孤独是在3岁的时候,她还在上幼儿园。在幼儿园上课的时候,发呆是“家常便饭”,下了课自己就绕着一棵树不停地转着,并且不断地自说自话。在家她就天天对着布娃娃说话,也不喜欢与家长交流。慢慢地,如果不是在她的日记里感受到一种超越年龄的忧郁感和孤独感,我们很可能认为地与其他孩子并无不同。豆豆用一张透明的大网将自己封闭起来,无论小伙伴怎么接近她,她总是不冷不热,整整3年,豆豆在幼儿园没有交到一个朋友,致使妈妈十分忧心。
离开幼儿园后,妈妈发现双语班的教学方式比较灵活,气氛比较活跃,就把豆豆放在那里学习。令人欣喜的是,在双语班学习的这一年里,由于气氛的感染,豆豆竟慢慢地走出了自我封闭的世界,开始变得善于交流开始,她不敢发言,尤其是在课堂上,慢慢地她就把“老师排斥我”的这种心理放下了,胆子也比以前大了很多。小朋友们似乎也都很了解豆豆的心思,他们想要以自己的活泼开朗带动豆豆,所以总是主动与豆豆交流,陪她玩耍,一起分享快乐。不久,豆豆开始变得爱说话了,她说是双语班的朋友让她感受到了友谊的重要,她觉得每天都很开心,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感觉,所以就努力地去尝试交朋友,然后就真的交到了许多好朋友。
豆豆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朋友的关心和鼓励。好朋友越来越多,豆豆也变得越来越开朗。现在的豆豆已经不再是以前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那个豆豆,而是变成了一个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豆豆。
豆豆遇到社交问题时,不愿意把心中的苦闷告诉父母,这是因为她更希望向同龄人倾诉,她认为父母经常站在他们的立场、他们的角度来看孩子的问题,所以无法真正地理解她。而同龄人能够站在她的立场想问题,用相似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让她感觉交流更为顺畅。
事例一中,江乐的情况属于典型的缺乏交友动机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同学的积极交流,他也冷漠拒绝。而由于父母不能尽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
事例二中的豆豆症状属于缺乏自我认知,过于封闭,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导致畏首畏尾,变得被动。而最终让豆豆走出封闭的原因是来自于外界环境的改变,包括上课环境,同学、老师的善意和鼓励,父母的诱导等。
根据孩子孤独的特点及以上事例,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一、诱发交友动机,理解交友原则
孩子在炎热的天气里行走,炎热让他们产生了喝水的渴望,那怎么去获得水呢?去买是一种方式。而买东西需要钱,以钱换物是规则。这就是喝水的需要诱发买水的动机和原则。江乐缺乏交友动机,确切地说,江乐缺乏和同龄人交友的需要,因为他觉得和同龄人玩没意思,一个人待着更有意思,而江乐妈妈的劝解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她不能说服江乐为什么要去和同伴玩,尽管她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江乐不这么觉得。因此,要让江乐找到属于他的同伴和友谊,首先要让他有交友的需求。其实,江乐妈妈不用操之过急,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帮助江乐走出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应帮江乐找到交友的需要,她可以把江乐带至一些其他同龄伙伴经常玩耍、做游戏的地方,先别急着让江乐参加,先做个“看客”,津津有味地看,然后不经意地问江乐好不好玩,或许一开始江乐还是坚持原先的答案,但过了十天半月,江乐很可能会改变自己之前的想法,因为到了江乐这个年龄,孩子都会产生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愿望和需要,他们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形象,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江乐妈妈还可以让那些正在玩耍的孩子邀请江乐一起玩(当然,事先不能让江乐知道),同龄伙伴的邀请绝对比长辈的劝说效果要好得多,经过这些训练,让江乐逐渐了解交友原则,相信江乐会接受和同伴们的游戏,最终和他们成为朋友。
二、站在对方角度考虑
如果你不表达出买水的意愿,别人又怎么会知道呢?所以,你需要让别人了解你的需求。江乐和别人基本无交流,或许他心中有很多的秘密,但是别人根本无从了解,别人不知道他的交友需要是什么,无法激起他交友的兴趣。同时,江乐也不了解别人的想法,不知道别人的交友需求,因此,交友对他来说十分困难。豆豆也是一样,她给自己织了一张封闭的网,不去了解别人,也不让别人来了解自己,他们从不主动地去表现“我”的想法,别人也无从知道,这样,他们永远也突破不了那层陌生的网。而豆豆最后由于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同学的热情和老师的鼓励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敢于去表达自己的需要,最后也赢得了朋友。
三、使用语言,控制情绪
说出“我”买水的要求,买水的人很多,需要等待,我们不能着急,不能发脾气,否则有可能买不到水,这两个事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两个孩子都不善于用语言去和别人沟通。很多时候,他们是想结交朋友的,只是不知道该怎样用语言去表达,或者说用了不适当的语言去和别人沟通面导致别人的不理解。因此,父母还要多调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只有掌握好语言技巧,才能更好地和别人交流。同时,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有环境所不允许的行为,波动起伏的情绪会让别人不敢靠近你。
孤独的孩子往往缺乏情感需要,父母在帮助孩子寻找同伴的情况下,应多训练孩子一些实用性的交友方法,满足他们基本的交流和沟通需要,这些方法较易实行且容易成功,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激发孩子的情感需要,形成情感交往动机,帮助孩子学习情感沟通技巧,以获得真正的乐趣。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这是帮助孩子脱离孤独的一个重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