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交际的孩子永不孤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因此,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一个人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完成社会化过程,自己逐渐成熟。“然面,的缺失恰恰是现代社会中孩子最大的成长障碍之一。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学提倡人首先是属于社会的,孩子也不例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他人和外界的联系,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群体的影响,孩子尤其如此,他们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感受到快乐。因为当孩子融人群体之中的时候,他不但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他的困惑和痛苦通过与人交流也会得到化解,这个过程是父母和家庭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只有让孩子融入集体,他才会明白自己的行为应该随着社会的需要而调整,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学会生活和享受生活,可现实却是,很多孩子因为家庭原因和学习压力,失去了更多和人交往的机会,合群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孝琳刚上学时,由于不敢和陌生人接触,使得原本很爱说笑的她显得很沉闷、很拘谨。这就使她很少有主动接触其他同学的机会。慢慢地,常接触的同学互相熟悉了,在做游戏及上学、放学时都三五成群地结成了伙伴,唯有孝琳还是孤单单的一个人。这时,孝琳很难过,也很尴尬。面对成帮成群的同学,她更是不敢貿然去加入。久而久之,孝琳的性格变得孤僻冷漠,就是回到家里也不苟言笑。孝琳的妈妈发现这一情况后,就找学校给孝琳换了个班级。可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孝琳仍然不敢和小伙伴接触,也不愿和他们一起玩,她常常感到大家都不愿意理地,好像这个集体抛弃了她。所以,她非常孤独,总是郁郁寡欢。

据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孩子存在着孤僻的倾向。尤其以独生子女家庭更为突出,因长期受到家长的骄纵,这样的孩子更喜欢独来独往和任性。这样的孩子自私自利,很少能想到别人。

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在现在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一般来讲,这种心理特质并不是一种病,它只是孩子诸多心理特质中的一种,其成因既有孩子自身的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合群的孩子,不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劣势,这对孩子的社会交际圈的形成是相当不利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当孩子真正离开家庭,进人学校和社会的时候,不合群的危害就会急速地放大。孩子不善于处理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的不善于表达和表现自己也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沉默。父母们如果不及时地帮助孩子摆脱不合群的心理特质,它会妨碍孩子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与人合作,也很难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合群的性格是孩子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源泉。对于孩子来讲,在交往过程中因为性格上的原因被同伴排斥是一种极其痛苦的经历。失败的体验会让他们对社会交往产生畏畏缩缩的情绪,同时还会带着对同伴们的丝丝痛恨,认为同伴们对他的排斥是故意的,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不合理的看法,从而形成怨恨社会和他人的心理而不与之接触,同时,他们对自己则会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他们变得忠得患失,畏首畏尾,情绪的波动比较大,变得十分敏感,心理的承受能力也极差,甚至会走向极端。

当然,孩子会遭到同伴的排斥,不能融人他们的集体之中,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孩子一时的矛盾,互相的斗争等,但这些都是暂时的,而真正让孩子长时间遭到同伴排斥而不能融入集体的原因是“性格不合”。孩子自身性格上的缺陷是孩子不合群的根本原因。

可将不合群的孩子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怕陌生,沉默,寡言,孤僻:另一类表现为喜欢调皮捣蛋、哭闹,总是招惹是非。

其实,不管是沉默寡言的“内向型”表现,还是哭闹逞能的“外向型”行为,不合群孩子的内心是极其孤独的,他们的内心非常痛苦,却又缺乏一个宣泄的渠道。于是,有的孩子会把这种痛苦憋在心里,有的孩子却会用各种怪异的方式去宣泄,企图获得别人的关注和重视。

不良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造成孩子不合群的重要原因。

王飞下半年就要升入小学了,可是他却连一个玩得来的小朋友都没有,因为没有孩子愿意和他一起玩,老师通过观察,发现王飞的占有欲很强,很霸道,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从不主动拿去与别人分享,他喜欢玩的玩具别人也不能碰。除此以外,他还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直到把别的小朋友气哭或是打起来才肯罢休。其实,小王飞的这些行为有他自己的理由:“我喜欢的,就是我的。”“打别的小朋友,因为好玩!”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孩子。经了解,王飞的家庭非常溺爱他,家里有什么好东西,一定先紧着他独享,他想要什么,大人们也尽量满足。所以在王飞的意识中学会了“独占”的规则也就不足为奇了。还有,由于家人的溺爱,王飞在心理上推动了体会和表达自己的需求能力(不用他想,就已经全得了),自然更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当他希望和小朋友一起玩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望的时候,就通过“欺负别人”来达到目的。这样一来,反而更没有孩子愿意和他交往了。

通过以上的事例,我们发现,孩子不合群性格的形成,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必然的,但凡事都“过犹不及”,父母对孩子过度关爱,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事事代为办好,让孩子处在一尘不染的“真空”里,接触不到外面的空气,不是在爱孩子,面是在害孩子,它让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

试想一下,一个从小就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在家庭中是父母的一切,是家长的“霸主”,对父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的孩子进人小学以后,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他们不懂得分享,不懂得付出,也不懂得互相的合作,更不懂得如何和同伴们交往,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被孤立、排斥是必然的。

与父母的溺爱相反的是,父母对孩子管教得过于严肃也会造成孩子不合群性格的产生。初为人父母者往往缺少教育孩子的经验,于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一切从严”,期望以此能让自己的孩子乖巧、听话,殊不知这会让自己的孩子缺乏自主和自信心,在处理事情时变得畏畏缩缩,有所顾忌,无法有自己独立的意见,因而也不能真正地融入集体之中。孩子是社会的孩子,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参与。不合群的孩子内心是极其痛苦的,它是孩子心理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父母对此绝不可视而不见,而应从小就教育孩子融人社会,融人团体。培养孩子融人团体的意识,这对孩子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

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