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莫要犯“爱”的错误
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一个法则:动物个体在出生时,由父母抚育成长,长大后就不能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能靠父母养活,得靠自己独立生活。如果不具备生存能力,离开父母的呵护就会被淘汰。
生物学家观察发现,当幼鹰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它们的父母会带着它们来到悬崖边上,然后将它们一个个推下悬崖。会飞的振臂展翅,翱翔天空:不会飞的葬身谷底,粉身碎骨。尽管用这样的方式逼迫小鹰们自食其力很残酷,但是老鹰父母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因为生存法则就是这样,优胜劣汰,正如达尔文所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与人类一样,所有的动物都爱孩子,但动物父母们知道,它们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如果孩子不能及早地独立,总是依偎在父母的怀里,那么,当不得不独立面对这个世界时,它将无所适从,以致丧失生命。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也是如此。任何人只有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在这个社会中古据一席之地。因此,父母切莫忽视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罗伯特是美国著名教育专家,他曾提出现代孩子教育的十大目标,其中第一个就是独立。他指出,一个孩子想要在未来人生中获得成功,首先要具备独立思考、选择、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实,孩子骨子里就有独立意识,独立意识会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而变强,表现在言语、思想和行为等各个方面,而社会实践正是孩子独立能力增强的有效途径。一般情况下,在两岁以后,随着生理、心理机能不断加强,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慢慢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衣服、收拾玩具等能力,慢慢也就养成了独立意识。
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引导不当的话,忽视了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意识就会停滞不前,他们真正能独立也就遥遥无期了。
在加拿大的山区,沿着盘山公路竖立着很多牌子,上面写着这样的一句话:“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为什么在山路上会有这样的标示牌?为什么熊被喂饱了就是死熊了呢?原来过去有很多人开车路过此地,在路边看到熊时,往往又惊又喜,于是从车里扔食物给熊吃,这些熊尝到了不劳而获的甜头后,就老在路边等食物,慢慢地,他们就失去了食的本领。到了冬天,大雪封山,很少有人再去喂它们食物时,他们就被活活地饿死了。
后来,加拿大政府在路边竖了很多提醒牌,告诉路人,不要随便丢掷食品喂熊,把熊喂饱了,实际上就是把熊喂死了。
这件事情不由得让人们联想到现在的家庭教育。很多父母容易犯“爱”的错误,对孩子过分爱护、过分关心,为孩子付出一切,这种行为不正是把孩子当作喂饱的熊来对待吗?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的行为压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磨灭了孩子自主精神的培养,最终阻碍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孩子往往“在家像条龙,在外像条虫”,依赖性强,自私自利,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做事被动、消极、胆怯,社会责任感弱,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等,根本不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正常地适应社会。而一个独立的孩子,往往自信、勇敢、积极向上、行事理智果断,社会责任感强,敢于直面挑战,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事实上,父母呵护孩子,是在无形中给他们的成长设置障碍,断绝了孩子培养自己独立能力的机会,最后反倒是害了孩子。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物质水平日渐高涨的时代,身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没有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孩子,试问怎么可能成为日后的栋梁呢?现如今社会物质条件优越,父母在给孩子创造享受机会的同时,也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独立自主的机会去锻炼,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千万不要把孩子这艘“小船”牢牢地拴在避风港,一旦他们驶离港湾遭遇大风大浪,他们势必会被“打翻”。如果这样,尽管孩子在年龄上成熟了、长大了,可是他的行为能力却仍旧停留在孩提阶段。
儿童只有真正具备了独立意识才能真正走向成熟,走向社会。况且假如你永远把孩子当成小孩看,他们长大的一天又是在哪一天呢?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渐走向成熟呢?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走势。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就是害孩子的表现,在针对培养孩子独立意识这一问题上,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变得理性一些。
事实上,孩子只有在逆境中不断地磨炼,才能学会独立,坚强。当然,他们也需要爱,父母的爱会抚育他们健康地成长。不过,现代孩子多半不是没有爱,而是“爱过剩”。所以,父母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把爱收回去一部分,鼓励孩子去尝试、去实践,体验真正的生活。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让他们适当地吃苦受累,遭受一些挫折,完成人生的必修课。
父母理智地爱孩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父母要给孩子独立自主和承担后果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认识到什么是责任感,借此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一天,父亲正在整理阁楼上的书,打算把它们都搬到楼下去。热心的小男孩在一旁看得手心直痒痒,父亲猜出小男孩的心思,邀请他帮忙,小男孩兴高采烈地加入了书队伍,帮父亲把一些书从阁楼搬到楼下。小男孩觉得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他用尽全力抱住书本,缓慢地下着台阶。
事实上,他根本没帮上什么忙,反而还碍手碍脚,影响工作的进度。不过,小男孩有一位耐心、智慧的父亲。他明白让孩子参与进来,远比搬书的效率重要得多。
在这堆书里,有几本又厚又重的教科书。对于小男孩来说,想要把他们搬下楼,并不容易。只见他抱着这几本书小心翼翼地踏着楼梯往下走,可是它们一连几次都不争气地从小男孩的手中滑落。最后,小男孩气急败坏地坐在阶梯上,他感觉自己太没用了,苯手笨脚,根本无法捧着这些书下楼,当想到自己不能为父亲效劳时,他伤心地大哭起来。
此时,阁楼上的父亲听到哭声,赶忙过来拾起散落在楼梯上的书,将它们放到小男孩的怀中,然后一把抱起小男孩,将书和孩子一并抱到楼下去。就这样,父子俩来来回回了很多趣,有说有笑把搬书的任务完成了,只是完成的方式有些独特——小男孩负责搬书,父亲负责抱小男孩。
让孩子参与进来,帮着父母一起做事,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因为帮了父母的忙,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在我们周围,常常有父母抱怨孩子没有责任感,不懂得体谅父母,不考虑父母的需求。实际上,责任感与价值感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只有看到自己的能力能帮到别人,才会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喜欢,从而激发他的责任感和价值感。
因此,孩子的每一个好的出发点都应该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赏识,哪怕最后的结果不怎么样。作为父母,千万不能武断地制止孩子的好行为。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批评教训,要知道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父母要帮助孩子进行改善,共同进步。
第二,孩子需要父母给自己提供一些吃苦锻炼的机会,孩子良好素质的形成和完善品格的培养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孩子的成长,除了正面的教育之外,还需要适当的负面刺激,负面刺激指的是一些令人产生不愉快或不舒服的刺激,也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说的“吃苦受罪”。
孩子往往单纯幼稚,心智不成熟,经验也不足。假如父母处处为孩子安排,处处维护孩子,孩子就不可能了解真实的世界,将来一旦脱离父母,很可能碰大钉子。现在独生子女往往生活条件优越,娇生惯养,一旦遭遇挫折、困难,往往不知所措。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退居二线”,给孩子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战胜困难,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孩子的生活能力,还能培养他们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意志。
很多父母觉得现在的孩子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不知道幸福来之不易,不懂得珍惜时间、善待他人。那么,为了让孩子有正确的幸福观,我们可以让他们适当地“受罪”。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这样他们在劳动中既能体验他人工作的辛苦,又能增加生活智慧,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幸福。
除此之外,现在大部分孩子在家庭中都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往往自私傲慢、专横无理。偶尔受到他人的批评,便会大发脾气、撒泼胡闹。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们不要“害怕”孩子的坏脾气,要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直接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子以适当地约束。尽管孩子们在接受批评时非常难受,像遭受了大磨难,但父母的适时提醒是克服他们环脾气的良药。
第三,父母要有意识地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让孩子们独立观察周围的事物。
有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对孩子的活动范围加以严格地限制,结果压抑了孩子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孩子养成一切依赖父母的坏习惯。这样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差,在遇到新环境、新情况时不知所措。
所以,父母有时没必要给孩子开“绿灯”,应该引导孩子多多参加户外和团体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同时,对于孩子求知欲、好奇心、钻研精神和独立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例如,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让孩子留心生命的不同景象及其变化,启发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孩子一同找寻答案。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任孩子自由地跑,自由地玩,自主地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自由奔跑,长大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