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一个懒父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总是牵着孩子的手走路,而是要让他独立行走。”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家长犯懒就得“懒”出个水平,让孩子的好习惯在家长的“懒”中养成。

现如今的家长帮孩子包办了一切,连基本的家务活儿都不给孩子去做。孩子想帮大人分担一些家务,大人便会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干什么家务活?”

这样做,其实很不明智。如果孩子什么都不做,渐渐地就会疏远这个家,长此以往就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父母待到那时才醒悟,就会为时已晚。

一位母亲说:“最近我的身体状况不大好,希望女儿能帮着我做家务,可说了好几次,她都无动于衷。再三催促,小丫头却说‘我的任务是学习,你让我干家务活,谁帮我写作业啊!再说了,以前不让我干,我现在也不会啊!'唉,真让人挺伤心的。”

有个孩子,从小到大都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长大,什么事情都不用她操心。等到进了大学,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孩子突然发现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可自己却什么都不会。记得第一次洗衣服时,她只洗了一件衬衫却倒了半袋洗衣粉。加水后,满满一盆全是泡沫,来来回回漂洗了20多次都没洗干净,衣服上还残留着很多泡沫。结果,一件衬衫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漂洗干净。孩子在心里埋怨父母,为什么以前不教她做,害她在同学面前出丑。

可见,平时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以免将来大人孩子都苦恼。

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自理能力这个问题看成是小事,自理能力强否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自理能力差的孩子,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上的自卑;而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遇到,任何困难好像都难不倒他,因为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应对困难。

自理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都需要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父母的娇惯是孩子自理能力不强的罪魁祸首。父母太勤快,把所有的事情都打点好了,孩子就只剩坐享其成的份了。孩子什么都不干,自然缺乏自理能力,更不可能自立,这样是很难应对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如此一来,孩子只会贪图享受,势必会为他日后的生活带来苦恼。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可却在无形中毁了孩子的一生。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其实,要想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健康,为人父母者不妨“懒”一点。当然这个“懒”,应该在“有心”的基础上。

父母不可能为孩子“服务”一生,学“懒”点,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孩子力所不能及的事,家长也可以放任不管,借机培养孩子尝试新鲜事物的能力。做个“冷酷”的家长吧,把孩子贪图享乐的习惯“一网打尽”。不要怕孩子吃苦,现在孩子吃苦,是为了日后的幸福。

看看下面这个被儿子肖斌称为“懒妈妈”的“懒”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肖斌小学二三年级时,妈妈就开始教他洗小衣物。一开姑,小肖斌不会,妈妈就坐在旁边教他换水、漂洗。

四五年级了,妈妈开始让肖斌拖地板。看着肖斌将地板都拖干净,脸颊上挂着晶莹的汗珠,妈妈虽然心疼,但却并不表现出来,只是说:“儿子,你今天拖的地板,比妈妈拖得都干净。”

肖斌六年级时,妈妈开始让他洗自己的衣服。开始几次,肖斌说累,还抱怨妈妈:“爸爸都那么大人了,你还帮爸爸洗,怎么不帮我洗?”妈妈说:“你都12岁了,很快就读寄宿中学了。妈妈提前让你具备生活自理的能力,到时候你才能得心应手呀!至于爸爸,你奶奶说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能帮全家人洗衣服了!呵呵,男子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就这样,在妈妈的引导下肖斌养成了自理的好习惯。上寄宿中学后,他一切应付自如。

孩子不可能永远在父母撑起的保护伞中生活,过度的保护只会让孩子在犯错后不知悔改。与其将全部精力花在呵护孩子平安上,倒不如抽出一部分精力培养孩子的受挫、抗挫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生活自理的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应该依照孩子的自身能力,耐心引导孩子,给他们一些自己做事的机会,做得好则给予鼓励,最开始的引导,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孩子慢慢长大后,很可能就是你的得力助手。

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