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声音

不少成年人有这样的毛病,他们非常在乎别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自己毫无主见,自己的想法容易被别人左右。他们要做事,总是会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评价。

那么这些成年人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毫无主见,为什么不看看自己的真实想法,何必被别人牵着走呢?其源头在童年,童年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从来没有过自己的主见,从来都是按照别人强加的意愿办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受到别人客观评价的影响。如果孩子年幼的时候,大人对孩子强加太多的评价,孩子很容易因此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是开始依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现如今这些成人不能“倾听自己内心”,而在乎别人眼光的原因所在。

其实,孩子与生俱来的优点就是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们初来乍到这个世界上会做出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他们才不会在意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是成年人逐渐改变了孩子的性格,让孩子活在了别人的世界里。

父母教育孩子懂礼貌,逢人便打招呼,安全第一,就怕孩子发生意外,就算是孩子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自己都会内疚很久,恨不得自己替孩子走路;他们不准孩子游泳、穿溜冰鞋,以及在他们眼里一切会伤害到孩子的东西和事情:饮食起居等方面做得更是无微不至,就怕比别家的孩子吃得差,就怕衣服的牌子没有别家孩子的好,吃喝玩乐都由父母做决定,孩子根本没有选择权。就这样,在这种教育之下,孩子变得盲从、没主见,迷失了自己,做不了自己,长大后不能“听从自己的声音”。

有一位望子成龙心切的母亲。

一天,她带着五岁的孩子向一位著名化学家求教成才之路。化学家得知母子俩的来意后,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自己是怎样路上成才之路的,而是带他们进了一间实验室。化学家在走进实验室后,迫不及待地在孩子面前展示了一瓶黄色溶液。

孩子用好奇的眼光盯着那瓶黄色的溶液,既兴奋但又不知道化学家的用意,过了一会儿不由自主地将手仲向瓶子。这时,母亲拍了孩子胳膊一下,吓得孩子已经伸出去的手立马缩了回来。

此时化学家放声大笑,对那位妈妈说:“您不是请教我成才之路吗?我的答案已经给您了。”母亲疑惑地望了望化学家。化学家漫不经心地将黄色溶液倒进了自己嘴里,笑着说:“实际上这就是橙汁而已。你的呵斥很可能就吓走了一位天才。”

孩子天生无所畏惧,富有好奇心,喜欢冒险,并从中获得了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自己及周围的环境是不了解的,他们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不断积累各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孩子对各种新鲜事物总抱着跃跃欲试的态度,比如,从来没学过游泳,就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在水里漂起来,归根结底都是源自孩子的好奇心,他们总是想对背后的真相一探究竟。

可是很多父母,包括带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懂孩子的成长心理,常常对孩子发号施令,甚至有的家长,在不到半小时里,对孩子的指令多达十几次,几乎平均两分钟要下一次指令,都是禁止或限制这类的话,或者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慢慢地造就了孩子屈从的性格。就在大人的干预之下,孩子觉得什么都玩不好。

父母们“诲人不倦”,换一个字就是“毁人不倦”,孩子曾试图反抗过父母的限制,但是每次都被父母将选择权扼杀于摇篮之中,幼小的他们怎敌得过掌握一切权力的成年人呢?反抗失败后的孩子很可能走向两个极端,变得叛逆或是自卑、懦弱。

在强势父母的控制和安排下,孩子无异于弱势群体,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按部就班。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一生都被父母包办了。上学时,他们是家长、老师眼中言听计从的好孩子:上班时,他们又是领导和上司眼中言听计从的好下属,反正他们从小已经遗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主见。他们凡事都会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不注重自己的感受,既痛苦又束手无策。他们内心并不强大,自卑、懦弱,表里不一,听话是被迫的,在他看来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最重要的,他们的内心不够阳光,稍遇打击就会选择逃避,因为他们从未真正做过自己,终日在别人的眼里过活。这绝不是父母们希望看到的。所以,父母们要学会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声音,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