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摆脱依赖的坏习惯

当一个人还是幼儿时,会认为父母可以帮他包办一切。于是,他完全依赖父母,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个时期孩子的依赖心理是必要的。但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如果过分测爱的话,不给他一小部分独立机会,长此以往,他就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心理。慢慢地,在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毫无主见、缺乏信心,最终导致依赖人格的产生。

据相关研究调查发现,大多成功人士在童年时期喜欢独立做事。而现在有20%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18%的孩子习惯于依赖别人做事;28%的孩子几乎没有帮父母做过家务:缺少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比例占到了15%。

田田刚考上一所重点中学,因为中学离家太远,就选择了住校。然而进校没多久,田田就感觉自己一天也待不下去了。在家里,她的一切都是由爸爸妈妈照料,从小到大,她连自己的衣服鞋袜都没洗过一次。住校后,田田感觉非常孤独,非常想念自己的家,甚至晚上经常在梦中见到自己的爸妈,醒来后就一个人坐在床上暗自流泪。

田田曾试图让自己感到快乐,過迫自己将脑中家里的温馨画面删除,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学习上。可是田田无论怎样努力,自己的眼前总是浮现出父母以及家乡同学的身影,于是越发想回家去。

经心理分析,田田是典型的依赖型人格。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人常常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真可怜”的感觉,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不知怎么是好。同时,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人凡事都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还会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孩子的依赖心理是从哪里来的呢?父母的迁就是形成这种心理的关键所在,孩子做的事由父母代劳的越多,越容易让孩子产生这种依赖心理。相反,父母如果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完成,形成孩子依赖感心理的概率将大大降低。

孩子之所以缺乏独立人格,是因为父母这把保护伞实在太大了,这一方面是由于优越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错位的爱心情结。

相关专家表示,那些独立自主、表现成熟的孩子多是由良好的家庭氛围造就他们这种性格的产生。如果家里给孩子一个独立地位的话,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一些事物中,可能孩子不能对某些问题准确地做出判断,但父母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孩子产生表达的欲望,会有利于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其实,这样才是真正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

早在1927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

有这样一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孩子的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能让孩子的生活中仅仅只有学习。让孩子自己做主,他们的生活才能精彩起来,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具有依赖型人格,在心理,能力上欠缺独立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让孩子摆脱依赖型人格?

首先,让孩子摆脱依赖型人格,越早越好。一般而言,帮孩子克服依赖习惯,最好从孩子进入小学就开始。每一个孩子对要进人小学读书都会感到很新奇、很兴奋。这时是孩子们人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父母应抓住机会向孩子灌输小学生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因为就是在这个时候孩子最乐意听父母的话,绝大多数孩子在一开始都想成为好学生。

父母应该在这个时候开始引导孩子,让他们知道做一名真正的小学生必须学会做哪些事情,尤其是培养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和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因此,父母必须认真参加学校召开的各种家长座谈会,认真听清学校对家长们的辅导和提出的要求,然后回家认真地指导孩子学会做小学生应该做的事。

比如,一年级小学生应该学会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削铅笔,自己穿衣、梳洗、盛饭等,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这些事情都应该自己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好孩子,从而摆脱依赖心理。

其次,对孩子的隐私给予尊重,孩子也需要一些私人空间,不要再把孩子当成是小孩来看待。

李肇星是我国闻名中外的外交部部长,他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那么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李禾禾是李肇星的儿子,他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在留美期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又录取了李禾禾。

李禾禾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完全归功于父母对他的“馈赠”,这份“馈赠”就是父母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

禾禾上二年级时,特别喜欢写写画画,常常在本子上写一段小文章或者画几幅小漫画。

李肇星夫妇虽然知道儿子不喜欢别人看他的“杰作”,但是禁不住强烈的好奇心,夫妇俩都想知道儿子在本子上写些什么。有一天晚上,趁禾禾还在熟睡,他俩就找出他的本子来翻看,想不到被突然醒来的禾禾发现了。

儿子立刻很生气地说:“你们在干什么?别乱翻我的东西!别动我的书包好不好?这是我的私人空间,你们应该尊重我的隐私权!”

李肇星夫妇立即住手,慌忙之中才看到本子上的一段话:“来经本人同意,请勿擅自翻阅!”

夫妇供顿时差愧难当,这才意识到:虽然孩子小,但是他有独立意识,也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从此,在李肇星家,父母和孩子彼此尊重,再没有发生互相干涉的情况。

在李禾禾年幼的时候,家中最显眼的地方常常放着钱。禾禾很听话,从来不乱动爸妈放在桌子上的钱。因为年幼的李禾禾就清楚这是父母的辛苦钱,也是全家的生活费,在没有父母的授权下,这些钱是不能随便乱拿的。

孩子的物品,李肇星夫妇也不再乱动,即便是李禾禾的房间有时候乱得一塌糊涂,他们仅仅是提醒孩子:“你的屋子太乱了,该收拾收拾了。”李学星夫妇对此仅作提示,绝不会趁机去打探孩子的隐私。

李肇星夫妇认为,只有把原本属于孩子的空间归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他才会自己去努力,他才不会后悔。李肇星夫妇说,这是李禾禾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根本原因,因为他在安全的“自留地”里自由地成长,学会了独立生活。

再次,让孩子自己动脑独立思考问题。

在独立活动中才能发展和培养出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想要让孩子变得独立自主,就要给孩子多一些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因此,父母要明白怎样给孩子创造独立的机会,让孩子在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享受到探索的乐趣。孩子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孩子所提出的问题,父母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这样可以让孩子大胆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最后,父母应该从身边的小事人手,将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无形中传授给孩子。

从小在外公家长大的默默,凡事都喜欢依赖别人,默默的房间从来都是乱七八糟的,她自己从来没亲手打扫过房间。妈妈为此事说她,她就敷衍了事,草草地收拾一下,依赖别人的坏毛病没有改变。

有一次寒假,妈妈带默默去她所在的单位。到了单位后,默默被停靠在码头上的起重船吸引住了。“妈妈,那是什么?“默默指着远处巨大的起重臂,好奇地问。妈妈告诉她,那是她们单位的起重船,是获得国家级荣誉的先进船。

当母女俩顺着舷梯走进驾驶舱时,呈现在眼前的是各种明亮的仪表、一尘不染的驾驶舱玻璃、清洁的地板、摆放整齐的船舶资料,这些都令默默惊讶不已。

妈妈趁机说道:“你看看,叔叔每天要忙于工作,你眼前的这一切,全都是工作完毕后利用工余时间干的。”默默想到平日自己的表现,禁不住脸红了。

回到家后,默默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看到起重船上叔叔们营造的干净、整洁的环境,感受到他们的敬业精神,我为自己的依赖、懒情行为而感到羞愧。从今以后,我要向叔叔们学习,从点滴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绝不让外婆、妈妈为我操心。”

从那天起,默默每天做完作业,总是认真地把自己的房间、书本收拾得整整齐齐。

由此可见,教育孩子单凭训斥、说教,效果是不大的,父母还应该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榜样会促使孩子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父母的正确引导才能造就孩子的健康人格。父母一定要在细节上把关,注意在平日里一些看似无形中的举动,将做人基本准则表现给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学会独立,摆脱依赖。

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