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出独立的第一步
“我想让我的孩子离我近一些,不想让他离开广州半步。但孩子理想中的大学又不在广东,这可让我如何是好?”这是一位单亲母亲向某报的热线哭诉,热线中,父母的“分离焦虑”体现无遗。每年高考后都有很多父母为孩子的事苦恼着,一方面怕孩子考不好,一方面又怕孩子到远方去上学,在生活上照顾不了自己。一位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认为:“虽然家长担心远方的环境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但实际上是家长离不开孩子的心理在作祟。”
心理学界的专家认为:“父母对孩子的‘依赖症’,同样也需要一个‘戒除”的过程,”孩子迟早要远行,父母必须在情感上与孩子“断奶”,早日让孩子学会走,对于孩子来说,在很小的时候,他觉得父母是最可靠的安全屏障,能够保护自己免受一切打击与伤害。而且在很小的时候,幼儿确实需要在这样的心理安全网的保护下,逐步建立起自信与自卫能力,最终脱离父母的安全网,成为一个有心理防护能力、有独立性的人,因此对一个幼童来说,出现十分依恋父母,离开父母就心神不定的情况是正常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应当越来越少,否则就是父母不肯放手,或不懂得放手,我们觉得,待孩子稍大一点,可以让孩子到亲戚家,走出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艳艳长到近4岁,一直没离开过母亲。一天,外婆带着孙女甜甜来到艳艳家做客,待了几天要回去,艳艳家离外婆家有几十公里。其间,艳艳和甜甜玩得很好。临走时,甜甜热情地逝请艳艳去她家玩,艳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艳艳的母亲是位很开明的家长,知道女儿迟早有一天要走出去,不如顺便也给她一个锻炼的机会,因此对女儿很支持。在去之前,艳艳的母亲对她说:“妈妈不会跟你一起去,要是想妈妈了,可以打电话给妈妈。还有,这次去了妈妈不在你身边,晚上有外婆陪你睡觉。”艳艳高兴地说:“好。”母亲把她们送上车,艳艳坐在座位上,愉快地跟母亲挥手再见。看着渐行渐远的车影,母亲还是有点小小的隐忧,不知女儿会不会对陌生的环境感到不习惯。
当晚,母亲就给艳艳打了电话,可艳艳在电话那头没有表现出一点不适应的状态来。倒是母亲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现在忽然少了个小人儿在身边叽叽喳喳,屋里安静得有点不适应。转念一想,自己不是希望女儿能顺利地走向独立,能离开母亲的羽翼吗?
次日下午,母亲又给艳艳打电话,艳艳说外婆出去了让她感到有些不习惯。艳艳又问母亲怎么让她在甜甜家待这么久,一点接地的意思都没有,说着说着还哭了。
母亲安慰艳艳:“外婆很快就会回来,你需要一点耐心。你过几天就能见到妈妈了,在这期间艳艳如果想妈妈了,就给妈妈打电话呀。现在不是妈妈在陪着艳艳说话吗?这是你第一次离开妈妈,表现得很好,这么坚强,艳艳是真的长大了。妈妈要把这件事情好好记在日记本上。”
听母亲这么说,艳艳开心起来,跟母亲在电话里说了半个多钟头,说了她在乡下外婆家见到的很多没见过的东西和事情。
讲到这些新奇事物的时候,艳艳马上转变了语调,再也没有腔而是发出阵阵的笑声。母亲问:“觉得在外婆家的生活怎么样?”艳艳愉快地说:“我每天都特别高兴。”
最后要挂电话说再见的时候,艳艳非常愉快和轻松,完全没有心慌了。
母亲放下电话,感觉一阵轻松,女儿成长得很好,可以离开母亲了。
这个母亲的做法是很好的,她让孩子离开自己,孩子不会感到自己是被迫的、痛苦的,感到压抑的那种,而是自感的、轻松的、愉快的。孩子对母亲只是想念和依恋,而不是依赖。一直以来,母亲给女儿的都是宽松的爱,最大限度的自由,还建立了稳固的安全感,这一切都取得了积极效果。
父母陪不了孩子一辈子,到头来未来的路都得他自己去走,既然孩子的人生路迟早要自己走,父母就要想到这一点,为孩子将来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现在就多一些准备,多创造一些机会,去亲戚家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像文中的外婆,也是孩子很亲密的人,去外婆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也是为孩子能走向独立进行一个良好的过渡。
需要注意的是,送孩子到亲戚家,也要抓住时机,最好是孩子愿意去,特别是主动提出来时,再让孩子去,要好一些。切记,不要把孩子强行地送到亲戚家,逼着他独立。这样会让孩子痛苦和焦虑,时间久了,孩子会变得木讷。平时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最大限度的自由,相信他,真到放手时就能做到。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为自由翱翔于天际的“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