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冬冬这个孩子调皮好动,几乎每天都要惹一些麻烦,例如打架、打碎别人家玻璃之类的事情。每一次闻完祸,冬冬都免不了挨父亲的揍或训斥。刚开始时,打骂还有点儿效果,可时间长了,冬冬仍旧屡教不改,好像已经习惯了打骂,有时明知父亲会揍他,他也毫不在乎。
有一次,冬冬骂人了,当时在一旁的父亲听见后,一气之下就对冬冬说:“如果你不承认错误,我就将你的腿打断!”儿子在父亲手持铁棍的情况下依然不肯承认错误,就这样两个人僵持了好久。父亲怎么可能打断孩子的腿呢?他只是随口说说吓唬冬冬而已。幸好邻居在双方僵持的时候来了,否则,父亲还真的下不来台!
现如今,依然有许多家庭在奉行“棍棒”式的教育,但是遗憾的是这样的结果总是适得其反,家长坚持这样做的原因居然是要孩子害怕自己。通俗地讲:“我不信我打不怕你!”于是一次次的打骂变本加厉。他们总以为孩子打轻了,就不会学乖,以至于后来下手越来越狠,导致惨剧的发生。
滥用体罚的父母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自尊,还降低了他们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动不动就打”让孩子不想和父母亲近,亲子关系也因此产生隔膜。
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孩子挨打时往往心中不服,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犯了错,只会怪罪父母不爱自己,很少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不仅教育的目的没有达到,还伤害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在粗暴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继承家长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悲剧在下一代重演,而且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粗暴、蛮不讲理。
在现代化教育思想日趋普及的今天,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是不科学的。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只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会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面变得自私、冷酷,继面在心里理下了仇恨的祸根,等孩子长大后,他们就会反抗,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世界对他们的不公。
因此,这种毫不顾忌孩子感受、缺少温情、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非常有害,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扭曲,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会造就不同性格的孩子。如果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的心理会因此产生巨大的压力。当这种心理压力积压已久而又得不到排解时,很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那么,家庭教育是不是应该拒绝惩罚呢?教育界的专家表示,教育包括惩罚,缺少惩罚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惩罚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方式不当则结果不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孩子?多发现孩子的优点,不是对孩子的缺点熟视无睹。只有赏罚分明,孩子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难免犯错,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惩罚。教育专家认为,合理的惩罚教育能够让孩子得到很多的益处,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父母怎么样才能让惩罚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呢?这里面又有些什么样的技巧呢?
父母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绝不能说一些过火的话,不能伤害孩子的人格。惩罚孩子也要尊重孩子,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例如,不当众惩罚孩子,这样可以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这样的惩罚只能大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与教育效果。
惩罚的过程中也要加人肯定的元素。例如,孩子和别人打架了,家长可以这样教育孩子:“开始时你是对的,因为你做到了骂不还口,但后来你先动手打人了就是你错了。”
家长们应尽可能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这样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
舒拉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英雄。小时候,因为和别的孩子打架,他的新大衣被撕破了。母亲知道这件事情后,感到又气愤又心痛。但母亲没有训斥舒拉一句,只是默默地缝补着那件撕破的大衣。母亲的沉默,让舒拉的内心煎熬着,舒拉感到无比愧戎和自责。长大后的舒拉回忆说,那时他“经受着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心灵的鞭策”。舒拉的母亲用这样的“惩罚”方式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
那晚,舒拉一直看着母亲,最后,舒拉哭着扑到妈妈怀里说:“妈妈,我改,我从今以后绝对不再这样了。”舒拉后来再也没有和小伙伴发生过冲突。
父母批评孩子时可以义正词严,但是话中绝对不能带有讽刺、挖苦的字眼。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惩罚孩子,也要讲究方法,“心中有剑,口中无剑”是惩罚的最高境界。
惩罚孩子的过失是有必要的。那如何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呢?批评孩子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让孩子自己检讨自己。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三个女儿,自孩子出生后,他们夫妇从没有骂过孩子一句,更没有打过孩子一巴掌。这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一种民主的家庭氛围。马克·吐温从不以长辈的身份自居,孩子们也没有受到过他的调斥。马克·吐温也绝不姑息迁就孩子的过失,他让孩子们认识到错误的原因所在,下次不再犯。
一次,马克·吐温计划带着女儿们到郊外度假,一家人要乘坐马车去饱览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女儿们向往已久的事。
就在临行之前,小女儿克拉拉被大女儿苏西打了。马克·吐温制定的家规中有一条,孩子一旦犯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犯错的孩子提出惩罚的方法,父母同意后就开始实施。苏西犹豫了好长时间才想出一个惩罚自己的方法,她对母亲说:“今天我待在家里,这会让我牢记我所犯下的错误,绝对不会出现第二次。”
马克·吐温同意了苏西的惩罚方式。后来,他提及此事时说:“我并没有让苏西做这件事,但苏西因为这个错误错过了一家人去旅游的机会,我为此感到十分难过——在26年后的今天。”
马克·吐温在家庭中制造了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尚未成年的女儿们对他充满了敬意,人是受精神支配的,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孩子能自觉地,主动地去接受教育,自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学大师歌德在小时候有一段时间非常讨厌读书。他的父亲为此感到很头疼。因此,歌德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也没少挨父亲的打。
歌德的父亲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遇见了著名人类学家福斯贝先生。福斯贝先生是一个擅长青少年教育的专家,歌德的父亲从他那里听来了很多名人受教育的故事,因此,歌德的父亲从中获益。回家之后,歌德的父亲一改往日的教育方式,对待歌德的态度也改变了。他讲了很多关于伟人受教育的故事给歌德,让歌德知道那些人从小就是爱读书的好孩子。
有一天,父亲正给一个朋友讲述关于流浪人的故事,他发现身旁的歌德后,于是故意提高了声音说道:“听说这个流浪人小时候也是不喜欢读书,贪玩,流浪人觉得不读书应该也能过上好生活。可是这个流浪人长大后才发现,什么也不懂也不会的他连养活自己都做不到,最终,以乞讨度日。”
歌德被父亲的话摇醒了,他想:“我可不愿意成为那样的人。”次日,小歌德主动要求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比以前高了很多。
自己教育自己的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自省和改正,孩子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作为受罚者,他们最厌恶父母翻旧账,可是很多父母却不了解这个道理,教训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数落孩子以前的种种过错,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教训的主题。孩子如果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就会丧失改过的信心,更有甚者会选择随波逐流。
因此父母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不能翻老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