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适当的压力

玩过篮球的人都知道,拍篮球时,用的力气越大,篮球就会跳得越高。这就是“拍球效应”,它的寓意是说一个人如果承受的压力较大,他的潜能就会发挥得较高,反之,如果承受的压力较小,潜能的发挥程度也就较低。压力较小,人会处于松弛状态,潜能发挥不出来,因而工作效率低:当压力逐渐由小变大时,压力会转变成一种动力,激励人们努力进取,迎接挑战,因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人对于压力的承受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压力大到超过人的最大承受力,它就会变成阻力,效率也就降低。只有压力约等于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潜能才会发挥得最好,效率也就最高。

事实上,压力会伴随我们的一生,任何人都无法避免。人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的确,任何一个活在没有压力环境下的人,会很頹废,消极、懒惰,因此很难有进步,如同没有落差的水一样,不会流动。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想要保持良好的状态需要适度的压力来刺激,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挖掘自身的潜能,还能将自身的生活品质和整体效率提高。举例来说,运动员们在比赛前,往往都会给自己适当的压力,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适度紧张这个“挡位”上,这样才能让自己处于最佳状态,赛出最好的水平;而如果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则连平时的水平都发挥不出来。还有的就像那些参加考试的学生们一样,如果在考场上感受到适度的压力,他们就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把之前储备的知识发挥出来,考取好的成绩。可见,适度的压力对于挖掘人的潜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有一位老船长在返航途中道遇了巨大暴风雨。水手们为此感到惊慌不安,唯独老船长表现得很镇定,他命令众水手们打开货舱,让水涌进去。

“船长这样做不是在自寻死路吗?时间一长船就沉入大海了。”一个年轻的水手向其他的水手抱怨道。

感觉到老船长的严厉与坚持,水手们不敢急慢,赶紧把货舱打开,海水不断地灌进来,这时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也在一寸一寸地下沉,外面依旧狂风雨、巨浪滔天,可是船逐渐变得平稳了。

老船长松了一口气,对年轻的水手们说:“百万吨的大轮船很少能被风浪打翻,被打翻的往往是轻飘飘的小船。其实,船在负重的时候最安全;如果船很轻,没有载重,往往最危险。当然,船的负重由它的承载能力决定,想要抵挡暴风骤雨的袭击,还得依靠适当的压力才行,如果负重超出船所能承受之重,那么它就会像你们担心的那样,消失在海中。”

“拍球效应”的作用在上述这则故事中显现无疑,正是因为船有了适度的压力,才得以幸免于难。我们的生命就像这条大船,如果没有一点压力,得过且过,往往会在人生的狂风大浪中被打翻。如果负荷过重,虽然不会被风浪击倒,但是一生碌碌无为。同样,孩子的成长也要遵循“拍球效应”,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如果承受的压力过小,长期处于松懈状态,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好;如果承受的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效率就会越来越差。

因此,作为家长必须科学运用“拍球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既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对孩子设置过高的目标,提出过多的要求,也不要给孩子过度的自由空间,放任自流。父母要正确地指导、帮助孩子,给孩子适度的压力,让孩子学得愉快、学有所成。

有些父母会说:“我并没有给孩子设置高标准、提过分要求,我只是对他关心而已。”殊不知,对于孩子来说,过度的关心也是一种压力。孩子的内心非常敏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他们不懂得如何处理外来的压力,只会把父母的关心转变成自己内在的期望值,这样子反而把自己弄得更加紧张。一旦发挥失常,他们内心无法原谅自己,很容易钻牛角尖,继而产生自卑、消极、逃避的心理。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一天,庙里的厨师让小和尚去山下打油,在给了小和尚钱和油碗之后,厨师一遍遍地警告小和尚:“你要加倍小心才是,碗里的油不能洒出一滴来,不然回来罚你做一个月的苦力。”

小和尚边答应边接过东西,心惊胆战地出了寺门,下了山。打好油后,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捧着碗,踏上了回寺的路。一路上,厨师严厉的表情和告诫紫绕在小和尚的脑海之中,每一步都走得不是很安稳。

眼看就要到寺院门口,没想到小和尚一不留神,落脚不稳,手中的碗一倾斜,油顿时洒掉了一半,他紧张地手脚直发抖,心想等见到厨师时,一定要挨骂受罚了。

厨师果然很生气,他怒不可過地训斥小和尚:“反复交代你那么多次,一定要小心,居然洒了这么多油!罚你做一个月的苦力!”

小和尚难过得哭了起来,这时恰巧方丈经过,他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样地擦了擦小和尚的眼泪,对他说:“你现在再次下山一趟,还是去打油,不过这次,我要求你多留心路上的事物,回来要和我描述一下。”

小和尚端着碗再次下山打油。在回寺的路上,他遵照方丈的嘱咐,细心地观察路上的风景:迷人的梯田,雄伟的山峰,耕作的农夫,嬉戏的孩子,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路边下棋……

就这样,小和尚不知不觉地回到了寺院。当把油碗交给方丈时小和尚才发现油居然没洒出来一滴。

原来,厨师严苛的嘴脸,让小和尚压力过度,紧张兮兮的小和尚最终还是在庙门口把油洒了;而方丈的“观察任务”,让小和尚自然放松,结果碗里的油一滴没洒。

同样,父母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父母可以对孩子有要求,但千万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孩子只有心情放松地学习、生活,才能做到“一滴不洒”,事实上,尽管孩子的年龄小,可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意识、判断,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设定生活目标,父母在一旁给予指导和帮助,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当然,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需要父母对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同时改变“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多方面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从孩子身上找到一个“黄金分割点”,以此为标准。孩子压力小时就适度增加压力,孩子压力大时就为孩子减小压力。

与那些过度施压的父母不同,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总担心孩子承受不了压力,所以对其放松要求,甚至没有要求,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听之任之,其实,这种教育方法也存在一种误区,如绝对的高压会导致教育失败一样,绝对的宽松会耽误孩子的前程。

人们常说:“井无压力不出水,人无压力难成器。”的确,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如果父母寄予孩子一定的期望,给孩子适度的压力,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鼓励,在建立自信心的同时,把它们内化为前进的动力,这对于挖掘孩子的潜力大有益处。

科学研究表明,人只有5%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运用,剩下的潜能还有待开发。适当的压力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变得更自信,激发孩子无穷的潜能,锻炼他们的能力。

所以,家长们要适度地给孩子增加一些压力,按照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调节,使孩子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首先,父母要给孩子合理的期望。孩子的压力就是父母的期望值,压力的大小取决于父母。如果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孩子的自信心受挫,开始怀疑自己、轻视自己,产生失望情绪,放弃努力,最后自暴自弃,如果期望值过低,对孩子不子理睬,孩子会放松心态,变得消极颓废,缺乏上进心,自甘落后,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期望值,孩子稍加努力后就能实现的就是最好的期望值。

与此同时,有了恰当的期望之后,孩子需要一步步地实现它,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父母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只有自己先平静起来,孩子才能够轻松。父母不要要求孩子一步到位,留给孩子喘息的空间,让孩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其次,施压的同时,给孩子相应的支持和鼓励。实际上,孩子的承受能力很多时候取决于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如果孩子的成长既没有压力也没有支持,他很难有什么出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压力推动他前进,没有相应的支持鼓励他努力,他的潜力发挥不出来。除此之外,孩子处于高压而又缺少支持的情况下,结果将会是一事无成的。假如孩子处于低压且支持巨大的情况下,结果还不是很乐观,孩子会变得沾沾自喜,好高骛远,根本不可能成功。

孩子的成长需要压力,同时也需要父母的支持。适当的压力与支持,可以让孩子在前进的过程中有勇气、有信心地接受挑战、战胜困难。对孩子的支持不一定表现在具体某件事情上,而是用恰当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例如,温和的语气,身体的接触,向孩子传达关心,缓解孩子的压力,帮助其建立自信。

另外,父母一定要明白:施加压力不是店待心灵,父母给予孩子适当的压力是正确的,但是这和虐待孩子是两码事。在我们周围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为了让孩子进步,采用讽刺、挖苦、嘲笑、威胁,甚至恐吓的方式。事实上这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摧残,这种做法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创伤,孩子时时刻刻处在对自己的否定当中,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久而久之,性格会变得自卑、内向、焦虑、压抑,心灵会发生扭曲、变态。这样别提什么提高学习成绩了,就连基本的身心健康都得不到保证。

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以平和的心态、温和的语气与孩子相处,和孩子交朋友,一同分享欢乐,分担痛苦。这样孩子的表现会与以前大不相同。

其实,压力就像空气,没有人能在真空中存活,所以说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压力,的确,曲折的人生道路,人学、升学、就业、升迁,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足迹都是压力催生的产物,没有压力,人的一生就会平淡无奇。生命原本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人都不愿意自己的生活一成不变。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在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时,应当感谢当初令人头疼不已的压力。在品尝一帆风顺的快乐时,也要欣然接受压力带来的痛苦和磨炼。

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