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嘴并非对父母的不敬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经常会遇到孩子回嘴.反驳、顶撞等看似不礼貌的行为。面对这种争辩,有些父母会将孩子的这种行为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于是狠狠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希望孩子以此为戒;而有些父母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认真地听取调皮孩子陈述争辩的理由。

到底应该怎样面对调皮孩子的争辩呢?德国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孩子敢于同父母进行争辩,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以后会比较合群和有创造力。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孩子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颜先生身为某市科技协会副主席,对儿子在学校的表现充满期待,他希望儿子当个“三好生”。可是儿子上初三了还没有当上三好学生。一次,儿子把取回的成绩报告单交给他时,他发现儿子的成绩报好,但老师的评语中有一条是:上课喜欢做小动作。于是生气地数落儿子。

听了爸爸的指责,儿子坐在沙发上大哭起来。等颜先生说累的时倭,儿子突然对他说:“爸爸,你能不能听我讲个故事?”颜先生感到很奇怪,就答应了儿子。

儿子讲的故事是:两个小组参加一次竞赛。预赛中,甲组因为某同学造成的失误,致使最后的成绩很不理想,于是全组成员一致声讨了那位出错的同学。在决赛中部位同学很有压力,表现得很紧张,结果又出错了,最后甲组被淘汰出局,预赛时,乙组也有一位同学出现了失误,但大家没有对他进行过多的指责,而是一再鼓励他,提醒他放松些,结果在决赛中那位同学发挥很好,他们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听完故事,颜先生不免吃惊。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坐到儿子的身旁,问他还有没有要说的。儿子说:“我们班里得到三好学生的同学,他们大多在五好家庭的环境中成长。”颜先生听懂了,从此他对儿子不再指责,而且允许孩子与自己争辩,因为他从儿子的争辩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后来,儿子被重点大学录取,在这期间,儿子收获了很多荣誉。

面对不满的事物,孩子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与父母争辩,证明孩子的勇气、精神可嘉。允许孩子与父母争辩,可以为父母树起一面镜子,父母通过听取孩子的争辩来检验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说得是否在理,如果发现不妥之处可以随时调整,这对教育孩子是有好处的。

孔子曾说:父亲有敢于争辩的儿子,行为就不会无礼,孩子同父母争辩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得意的时候。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争辩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并且可以体现出家庭民主的气氛,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发现,敢于同父母争辩的调皮孩子长大后大都有较强的交际能力,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在一场家长交流会上,一位身为教师的父亲说,教学生不是难事,但是教育儿子却不得法。他儿子头脑聪明,很顽皮、好动,经常惹他和妻子生气。而当他批评儿子的时候,儿子竟然敢和他争,这让他大为不悦,于是臂头盖脸地打儿子,从小一直打到他上小学三年级。

有一天,儿子要父亲给他买一些图书,但是父亲没有同意,儿子就跟父亲理论,最后他们争辩起来,后来父亲被儿子一句话顶得哑了口,就打了儿子一顿。打完之后他发现儿子的眼神充满了仇恨,这不禁让他大吃一惊。

第二天,父亲对儿子说:“爸爸今天陪你去书店买书,你看中的书只要有助于你学习,爸爸就给你买。”儿子对父亲投来了怀疑的目光,似乎在怀疑父亲的真诚。父亲耐着性子又向儿子复述了一遍,就骑车带儿子来到书店。在路上父亲问儿子:“爸爸昨天打你了,你有什么想法?”儿子沉欢不语。父亲又说:“爸爸保证,一定不会发火,不打你,你把心里的想法告诉爸爸。”儿子看父亲态度诚恳,就说:“当时我恨死你啦!”“怎么恨法?”“恨得写你。”“骂什么呢?”“骂你是个鬼……”父亲一听,大为吃惊。

从那以后,父亲再也不打儿子了。面对孩子的争辩,他控制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倾听儿子的想法,并用晓之以理的做法回应儿子的争辨。说来也怪,儿子慢慢对父亲产生了好感,变得懂事多了。家里有了民主的氛围,再也没有“火药味”了。

给孩子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允许孩子争辩,是促使家庭民主的重要方式。因此父母应该树立与孩子争辩的观念,不要认为孩子与自己争辩是丢面子的事情。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调皮不听话,喜欢与自己争辩,就认为那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那就错了。

父母同意孩子和自己争辩,这不是坏事,父母要善于从孩子的争辩中获得孩子的想法,孩子也可以在争辩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才。若孩子获胜,孩子就会从中找到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既让孩子认识了自己的能力,也借机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在争辩的过程中,父母应正确引导,以德服人,不要觉得孩子和自己争辩,就不是个好孩子。

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