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唠叨逼“疯”孩子
在中国式家教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进行叮嘱。当孩子玩耍的时候,父母唠叨:“快点去学习,作业还没有做完就开始玩。”当孩子不小心犯了错时,父母唠叨:“怎么这么不小心,长脑子了吗?”
通常,唠叨的话语就是机械地重复,一句话说了很多遍,会让孩子变得躁动不安,让孩子不能将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
事实上,父母唠叨的内容大多指向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没完没了地数落孩子,对他冷嘲热讽,就算说些表扬的话,也大多都是规劝式的“不许这样”,“不要那样”等,让孩子认为没有一点点自尊。同时,造成孩子心理叛逆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父母的唠叨消极对抗,甚至和父母直接来场针尖对麦芒的大战,造成家庭紧张的局势。
一天课间,两个孩子进行了这样一番有趣的对话:
“昨天我妈妈又唠叨了一晚上,就因为我考试时不小心漏写了一个小数点,听得我头都变成了两个!”
“你那算什么呀,上次我考了99分,我爸爸还埋怨我没有考满分,为此拿着试卷唠叨了一整天呢!我当时真想昏过去,因为我越听越烦。”
教育界的一些专家认为,人无完人,世上更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苛求,无异于一直在耳边没完没了“嗡嗡”的苍蝇,让孩子心生厌烦,父母这样做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对他们的话无动于衷。
妈妈早早地起来,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李华宇准备早餐。6点半,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李华宇起床。妈妈叫了很多遍,一直到快7点了,李华宇才从床上爬起来,就刷了刷牙,随便吃了两口早餐就应付了事了。
与此同时,从房间里传来妈妈的唠叨:“你这邋遢大王,天天把自己的房间搞得乱七八糟,每天给你擦不完的屁股,每天让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你这样怎么去上学啊?而且早饭也吃得圆吞枣,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胃要是坏了,看你怎么去上学?天天跟你说也没用。要是你每天起床早点的话,还用这么赶时间,也不会总是被老师批评你迟到了……”李华宇对妈妈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吃完喝完抓起书包,一溜烟儿就跑了。妈妈追在李华宇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毛毛躁躁的,考试也这样,难怪成绩总上不去。哎,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下什么了,真是不能让人省心……”
唠叨是中国父母教育孩子中最常见的错。很多父母受自身文化水平所限,不能直接在学习上为孩子提供帮助,因此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叨,不是问孩子作业做完了没,就是问孩子有没有复习功课。实际上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干扰,还不如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据调查发现:经常听唠叨的人根本不会往心走。这是因为长时间听同样的话产生了不在乎的心理。所以,身为父母,别把责任都推在孩子身上,平心而论,是不是自己的唠叨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失呢?
赵娟很喜欢看课外书,每当放学回家,她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少年文艺》或者《故事会》,或是各种各样的作文选。
妈妈一看见赵娟手上的课外书,就生气地说:“作业做完了吗?还看课外书,快去做作业。”赵娟赶紧回答:“我看完这篇文章,马上就去做作业,就10分钟。”“10分钟,你说的啊?”3分钟之后,妈妈又开始埋怨了:“看完了吗?还不赶紧做作业,又要写到晚上12点呀?”赵娟没有理地,而是继续看书,不过心里有点烦。
不一会儿,妈妈又理怨:“你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人家一回家先做作业,你倒好,拿着课外书看个没完没了,作业写到深夜,时间不够用时就敷衍了事,这样怎么会提高成结呢?”
每个孩子都知道回家要写作业,父母的唠叨往往会让孩子对写作业感到厌烦。虽然父母有责任对子女的不良习惯进行引导,但是如果没有注意方法而是一味唠叨,不但起不到引导孩子的效果,反面还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反复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生反感。唠叨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并随之产生叛逆心理。随意性唠叨更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因此根本记不住你说的重点。所以,父母们请收起你们的唠叨,还孩子一个清净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