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从自我做起
霸道,很多父母在说起自己家的宝贝时,都会用上这个词。如今很多的独生子女,的确霸道得很:自己的东西,绝不让别人碰;爱吃的食物,就连爸爸妈妈也不能尝一口。
父母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变成如此,并且怎么说他,他也听不进去。难道只有打骂才有效吗?其实,孩子不愿分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的教育不当造成的。父母不懂得分享,孩子自然就会染上霸道的“怪病”。
小胖体形较胖,所以在幼儿园里,他也就成了“霸道小皇帝”,总让小朋友们听他的,自己的东西他们绝对不能碰。即使在家,他也是如此。每次奶奶做红烧鱼时,总会把鱼身给小胖吃,其他人只能吃鱼头。于是,小胖养成了一种习惯:每次吃饭都把鱼放在自己面前。
看着孩子这个样子,爸爸不由皱紧了眉头。这天,奶奶又做了红烧鱼,这时爸爸把鱼放在中间的位置,并且夹了一块鱼身。
这时小胖不干了,大喊道:“鱼是我的,你们不许吃。”
爸爸生气地说:“这鱼是奶奶做给大家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吃?”
“骗人!奶奶明明就是做给我一个人的!”
这时候,妈妈也说话了:“儿子,别这么自私,你要懂得分享…”
小胖一生气,把筷子扔掉:“那你们怎么不分享你们的汽车?那次张叔叔来借汽车,你为什么要找借口推辞?人家又开不坏!你可以,为什么我不行?”
“你…”爸爸还想训小胖,但刚一开口,却什么话也讲不出来了。
小胖这样的孩子,正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写照。尤其是在餐桌上,孩子的那份霸道会更加表露无遗:孩子成了餐桌的中心,所有的菜食都是以孩子为主。这时候,孩子既不会照顾爸爸妈妈,更不会尊敬爷爷奶奶。
除了餐桌,漫画书、玩具,只要是孩子的东西,他们就绝不会与人分享。看见别人碰,他们就会大哭大闹,认为别人侵犯了自己的权利。
而从小胖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不懂得分享,关键就在于父母的“坏榜样”平常生活中,父母总是说些“咱们家的东西,干吗借给别人”的话,无意中就会被孩子听见。于是,孩子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东西,干吗要与别人分享?
一个自私的父母,想要教育出懂得分享的孩子,这无异于天方夜谭,正是在潜移默化中,父母培养了孩子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为孩子的霸道行为铺路,等到他长大时,他会感到人际交往非常困难,那时自然会抱怨父母当年的所作所为。
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这种心理,单纯的口头教育是绝对没有效果的。只有以身作则,孩子才能懂得分享的道理。
一、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天生爱模仿,因此,父母就应该成为他的正确榜样,例如,当自己得了奖金时,不妨请同事们“撮一顿”,最好还能带上孩子,让他看到自己的大方;有了一幅名贵字画也不要藏着掖着,可以邀请好朋友一起到家里欣赏。听着别人赞扬你的话,孩子也会认为:原来爸爸(妈妈)这么厉害,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
当孩子把父母当作骄做时,他自然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也会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他也想得到别人的赞美!
二、分享孩子的快乐
孩子是爱父母的,所以,有了快乐,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跟父母分享。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推辞,而是应该加人孩子的快乐之中。
一个秋日的下午,大龙在院子里荡秋千。这个时候,爸爸从一旁经过,他急忙拉住爸爸,说:“爸爸,咱们来一起玩吧!”不过,爸爸却显得非常着急,只是说了句:“你自己玩吧!”然后就走出了院门。
刚走出几步,爸爸突然意识到,孩子难得叫自己一起玩,自己何苦拒绝呢?于是他又拐回了家里,大龙看到爸爸回来,之前的沮丧一扫而光,拉着爸爸荡秋千、打皮球,度过了一个美妙的下午。
晚上睡觉时,爸爸看见,大龙的脸上依旧挂着笑容。他终于明白,孩子的快乐是要分享的!于是,以后的每个周末,他都会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收获喜悦。渐渐地,孩子的性格开朗了,朋友也越来越多了,跟小朋友们在一起时自然也表现得大方、礼貌,成了不折不扣的“孩子领袖”!
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到,分享会让快乐成倍增加,花上几小时,培养出一个乐观开朗、懂得分享的孩子,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及时赞扬孩子的分享行为
如果看到孩子拿出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此时父母一定不要犹像,应当及时赞扬他的这种行为,对他说:“宝宝,你真的长大了!你看,那些小朋友们也高兴地鼓掌昵!”这番话,就会让他明白这是好的行为,把分享看成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