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孝道的楷模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就是最珍贵的宝藏,为了孩子的成长,甘愿奉献一生的能量。那么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又在哪个位置?
每一个父母,都渴望拥有一个懂得孝顺的孩子,因此,“你长大了,可要记着爸爸的好啊”,“好好努力,将来妈妈就要靠着你活了”这样的语言,会频繁地从父母的口中飘出。
但在教育孩子前,父母不妨先想一想:你自己是如何对待老人的?如果你不懂得孝顺,那么也别奢望孩子对你孝顺!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不懂得孝顺的父母,自然培养不出懂得孝顺的孩子。
李晓婷和爸爸妈妈住在市区,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李晓婷很喜欢爷爷奶奶,因为两位老人对她非常好,每次都会给她带许多好吃的东西。并且,李晓婷感到爷爷奶奶很善良,每次在家里住,邻居都称赞爷爷奶奶的行为:帮大家打扫楼道,义务为大家看车子……
可是,自从李晓婷上了初中后,她已经半年多没见到爷爷奶奶了。于是她问妈妈:“妈妈,为什么爷爷奶奶不来咱们家了?”
妈妈笑了笑说:“因为我不想让他们影响你啊!你知道,爷爷奶奶都是农村人,他们身上有好大的味道,会把咱们家弄脏了,这样你一定不喜欢。咱们每个月给他们点钱就行了,不用让他们来家里。”
妈妈的话,让李晓婷一愣。她没有说话,一个人默默地走开了。几天后,她和妈妈在聊天,这时妈妈说:“孩子,如果我将来老了病了,你会怎么对我?”
李晓婷说:“我给你钱啊!你自己去看医生就好了。也许将来我会去更大的城市,甚至会出国,我可不想让你们拖累我的生活。”
妈妈听完这话,险些瘫倒在地。李晓婷急忙问道:“妈妈你怎么了?难道我说错了什么?可是这一切我都是和你学的啊!”
相信不仅是李晓婷的妈妈,所有的父母听到孩子这么说,一定会一阵愕然,继而感到无比心痛,甚至会对着孩子连打带骂。可是,打骂能解决问题吗?能唤醒孩子的孝敬之心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甚至,这么做还会更加引起孩子的憎恨之情。
孩子说出不孝的语言,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父母影响的。父母对待老人不好,不愿意和老人交流,甚至做出遗弃老人的行为,孩子自然看不到好榜样,而且会继承父母的这种做法,也许在小的时候,他们需要依賴父母,不会表现得非常明显;但等他成年,成家之后,不孝顺的举动就会逐渐显现,那个时候,当你看着这样的孩子,再没了打骂的力气,只能徒劳地悔恨当年没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为了培养孩子的孝心,在平常生活中,父母就要成为孩子的楷模。当然,这句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的孝敬,应当如一位散文家写得那样:真孝敬老人,就多想想老人的不易,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在离家外出时,自己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时间较长,应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
具体来说,为孩子做出孝敬的楷模,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条。
一、从小事培养孩子的孝敬心理
想要让孩子懂得孝敬,我们就必须放弃说教,利用小事对他进行培养。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比如说,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当其他长辈回家时,要主动问候;看到爷爷奶奶劳累时,应分担一下他们的工作,并请他们休息:当父母出门时,应提醒父母别落下要带的东西和钥匙。
当然,这些事也是父母必须做到的。否则,孩子看到父母不能以身作则,他也自然没了继续做下去的动力与兴趣。
二、引导孩子多看看公益广告
中国是一个重孝的国度,各类关于孝顺的公益广告不在少数。因此,父母不妨多引导孩子观看,从中得到直观的感受。例如,央视曾播出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年轻的妈妈给年迈的姥姥端来洗脚水,为姥姥洗脚。随后小男孩也端来一盆水,向妈妈走去,并且嘴里说道:“妈妈,洗脚。”然后出字幕:中华美德,代代相传。
通过对公益广告的观赏,孩子就会明白该怎样对待父母,该如何尊敬老人,学到了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家教得当,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