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其实可以很快乐

进人初中阶段,孩子的课业负担较小学时加重了很多,同时各种考试、测验纷至沓来。一些孩子对于每一次考试、测验,无论其大小,都抱有很大的期望,这种不分轻重的期望转化成了压力。如果考出好成绩,接下来期望会更高,如果成绩不理想则倍感受挫。不切实际的期望和随之而来的失望,循环往复,考试的压力很快变成了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

“目标”一词在心理学中的含义是个体在动机活动中努力追求的结果,“目标导向”是很多人行为动力的来源。当学生按照目标发奋学习时,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这一行为看作“目标导向”,在这种行为中,学生一般意识到他们的现状和理想目标差距不是很大,因为目标差距不大带来的激励,学生就会努力学习将这中间的差距消除。心理学家认为,目标之所以对人起着激励作用,是因为目标能指引人集中精力去完成当前的任务,同时激发人的努力,促使人寻求新的策略,改进学习方法。

人们学习积极性的差别是由目标引导造成的,每个人学习目的的不尽相同也是原因之一。

华人首富李嘉诚幼年家境贫寒,读到初中时就被迫辍学。他深知没有知识将来就不可能有大作为的道理。所以,他白天从事推销工作,晚上继续上夜校学习知识,还经常到废品收购站买教材,想尽一切办法学习。最初时,李嘉诚连英文中的26个字母都认不全,但他内心非常清楚,如果学不好英语,在香港是永远没有办法出人头地的。经过一番苦学,李嘉诚不仅根据英文杂志的介绍研制了制造塑胶花的机器,还凭借不很流利的口语和外国人做生意,打开了国际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李嘉诚的塑胶项目在东南亚市场就占了很大的份额。

“能够有一番成就”、“和外国人做生意”是李嘉诚刻苦学习的目的。调查发现,如今分数高低成为一些父母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分数只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之一,考试分数无法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即使单纯地看考试分数,也存在一个相对分数的问题,即成绩排名次序的变化,这与考题的难度、学习氛围、知识点的掌握、应考心理,甚至情绪变化等诸多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绝不仅仅是某一个环节导致的成绩差异。也就是说,提高学习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

以考试成绩为目标是很常见的学习目的。以考试成绩作为目标的学生要通过与他人比较显示自己的能力,他们关心好的分数。然面他们更关心别人的评价,却不太关心自己学到了什么。

其实,比较有效的学习目的是以任务为目标。学生若以学习或掌握为目的的话,更喜欢接受比较有挑战性的事物,他们往往具有直面困难的勇气。他们主要关心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不注重学生之间的比较。他们也会寻求他人的帮助,运用较合适的认知方法和学习策略。

荒芜的土地不能提供粮食,智慧的甜果长于勤勉之树。当我们讨论“减负”的时候,父母不会想不到孩子学业的甘苦问题。“苦学”是精神,“乐学”是心境,两者需要凝聚成合力,才能够使孩子攀登知识高峰、完善自己,自我构建创造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始终把握主动权以立于不败之地。

苦学、苦读、苦干是荀子所主张的“学不可以已”的治学思想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忍顽强精神。然而并不是只有能吃苦才是学习的方法。学习难免需要吃苦,吃苦可以帮助成长,为了让孩子学习,还得让他们乐于学习。

父母需要改变的是原始的教育手段,需要的是积极、科学、适合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引向自觉,主动、勤勉、奋发的正确面健康的学习轨道上来。

乐学,就是把学习当作一种乐事,心情愉快地学习。主观的心理因素和客观学习环境都缺一不可。

吉伯特·佳勃蓝被认为是全球最不平凡的指挥家之一。1983年4月,吉伯特·佳勃蓝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指挥马勒的第二交响乐,纽约的评论家盛赞他的表现出类拔萃、绝无仅有。然而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指挥这部乐章的指挥家吉伯特·佳勃蓝,甚至不能读完一首简单的钢琴谱。他在近40岁时对马勒的交响乐着了迷,于是他暂停其他工作,用一年时间研究马勒的第二交响乐。对于这部演奏时间需要85分钟的乐曲,吉伯特·佳勃蓝以拼凑和记忆的办法记住其中的每个音符和每组旋律,并使之烂熟于心。就这样,他开始学习指挥,指挥全球最顶尖的乐团演出这首乐曲,结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因此声名大振。

孩子只有乐学,自觉主动地学习,才能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挖掘出心智潜能中的非智力因素。

就学习而言,考试这种方式本身没有错,需要纠正的是人们对待考试的态度。成绩理想的,应戒骄戒躁,设定能力所及的合理目标:成绩不理想的,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灰心丧气,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准备再战。

当孩子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挫折感时,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更多的安思,为孩子营造一个平和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认清自身实力,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求学的道路。

成年人还需要婉转的表达方式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和负担,更何况是孩子呢,激励和暖心的话对孩子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两个孩子犯同样的错误。对孩子A说:“你总是犯这种错。”而对孩子B说:“没想到你会犯这样的错误,这可不是你的风格。”孩子A就会认为,“反正犯错的总是我”,干脆放任自己。而孩子B就会觉得,“我以前也没犯过这样的错误啊,完竟错在哪里了呢”,从而探究错误的根源,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犯错误了。

父母对于孩子在学习上必须说的问题的时候,要考虑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最合理,最能被孩子接受,父母只要在说话方式方法上做足文章,预期效果也就不难达到了。

学习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减少痛苦感,激发对学习的热情,是父母引导和培养孩子正确看待学习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到困难、苦恼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学习的乏味。因此趣味学习才是解决孩子厌学情绪的法宝,实践证明,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加人带有类似游戏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内容,再枯燥的学习也会让孩子有轻松愉快之感。

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邮箱,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